特色乡镇网

您好 欢迎来到特色乡镇网!

乡镇风采 |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镇风采 > 风云人物 > 正文

重庆永川“80后” 种了五十多种梨

时间:2015-08-18 00:34:19 来源:  作者:     【


  个大汁多的圆黄梨,又甜又脆的黄花梨,皮薄肉细的莱阳梨,果皮鲜红的早红酥,外形特别的的红茄梨……在重庆市永川黄瓜山村排子坳一个10多亩的山上,种着50多种颜色各异、形状不同的梨子。
  今年30岁的吕凤春是这些梨子的主人,说到子承父业、上山种梨,他笑着说:“自从搭上了互联网这班车,以前让父亲亏得伤心砍掉的梨树,又成了家里的摇钱树。”
  父亲种梨年年亏
  小吕说,父母一直在黄瓜山种梨子,自己从小就在梨园里跑来跑去。初中毕业后,他独自跑到广东一家印刷厂打工。月薪从当学徒的几百元,涨到后来熟练工人的4000多元。“我每月都把钱寄回来给父母,因为我知道他们年年都为卖梨愁。”
  他说,父母种梨往往是卖给贩子走批发,最低时只有1元/公斤。“有一年,爸爸气得把梨树砍了1多地,重新种上了庄稼。”他说,当电话那头传来父亲疲惫的声音时,他的心里很难受。
  2012年,由于市场行情的变化,印刷厂的活儿明显减少。“耍起的年轻人就打牌,我想这样消磨时间还花销不少,不如回家帮帮父母。”于是,当年他回到家乡,和父母一起种梨。
  互联网拉来回头客
  2013年春,听说永川区政府组织了果树栽培技术培训,小吕立马报名参加,黄瓜山村所在的南大街街道每月一次的培训,他也一次不落。
  “新技术学到手,我对水果种植充满了信心。”他把父亲的10多亩梨园进行了改良和嫁接,引进新品种,不断探索适销对路的品种。
  爱上网的他还通过互联网搞起了网络营销,培养了七八十个固定客户,“卖给他们的梨子,我都会比市场价低1元钱/公斤。”
  虽然这几年梨园的产量还不大,但效益却是一年比一年高。吕凤春算了算账,2013年,产梨1万多斤、收入两万元;去年,当地整个梨行业减产严重,他的果园产梨1万斤出头,但收入却达3万多元。
  “今年预计有两万多斤梨子,加上另外3亩地的西瓜,收入约5万元。”吕凤春笑着说。
  想给游客一份惊喜
  说到为何一口气引进50多个梨品种,吕凤春说,他自有他的“小九九”。
  首先是避开集中成熟期。他说,目前当地梨子主要在7月中旬至8月初上市,“比如现在大量成熟的黄花梨,虽然品质不错,但价格不一定如意。”从2013年开始,小吕就开始外出调查品种。目前,引进的早熟圆黄梨,今年6月20号上市,7月初就售罄,价格保持在5元/斤。还有一种晚熟的莱阳梨,要到9月中旬才成熟。
  “其次,是为了配合乡村旅游的需要,尽可能选择市面上少见的品种。”他说,“我想让前来采摘的游客有意外的惊喜,品尝到不同的味道。”
  虽然一些品种需要3至4年才看得出效果,但小吕对未来很有信心。“游客前来采摘免收入园费,自己喜欢哪个品种就摘哪个品种,采摘价保证与市场价相同或略低。”他说,想到10多亩果园在自己手里焕发生机,他就忍不住地为自己“点个赞”。 (凌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