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然绵延的桑林,是大地的绿色音符。从春至秋,焕发着盎然生机,滋养着成千上万的蚕,化成根根丝线,编织着会东农民的小康梦。
政府出拳,做强基础
近年来,会东县把蚕桑产业作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支柱纳入农村经济发展版图,进一步突出基地建设,优化区域布局,打造了一大批蚕桑产业基地乡、村、社,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推进科技进步,不断探索桑园套种模式,成功探索出独具特色、亩桑效益较高的“6215”间种桑园。蚕业标准化生产有力推进,保证了蚕桑生产的持续性,再现助农增收优势产业的丰姿。会东因此首家被省政府授予“现代农业产业强县(蚕桑)”称号。
“要发展好蚕业,基础还在于桑园”。该县一直把以桑树养型为重点的桑园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抓在手上,以达到多产叶、产质优叶。在上一季的冬春管理中,全县桑区突出“护好一片型,胜栽一片桑”的理念,把精力集中在劳力组织到位、技术指导到位两项工作上,基本扭转了“拳头式、一笼鸡式”树型。坚持在最佳时期内集中时间,加强桑树病虫害的预测和防治,在桑业重点的沿江地区更实行冬季药物封园,春夏季两次共统防3.6万亩,极大地降低了病虫害。
桑园的发展离不开规模化发展。今年,该县着力推广春季浇定根水地膜栽桑工作,已成功栽桑400万株,新建桑园4000亩,同时还新嫁接桑树165万株,为蚕业稳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现在发展蚕业有一个瓶颈——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导致有桑园无人养蚕。为了发掘潜力,保证蚕业的持续发展,今年试验推广薄膜覆盖育技术,取得了理想效果。”县桑办主任李秀清说。在小蚕共育和大蚕饲养中采用薄膜覆盖育养蚕技术可以减少每天给桑次数,可达到小蚕一日一回育、大蚕一日两回育,为农户节省了给桑时间,同时还有效减少桑叶浪费,进而增加农户的养蚕量和收入,该技术将在2—3年内全县推开。而该县此前在沿江地区推广的错峰养蚕也为蚕产业的稳定立了大功。
加强蚕业服务,特别严格共育户“四包”责任制,加强共育户补助和考核管理,进一步稳定共育队伍,把住小蚕共育关,为大蚕农户提供了合格小蚕。加强消毒监管,坚持按每张蚕鲜石灰20公斤、灭蚕病10包的标准配消毒套餐,在养前及时配发到农户,集中进行消毒,净化养蚕环境,切断污染源。通过系列措施,全县春蚕平均单产增3.6公斤。
据悉,为促进蚕桑产业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每年投入130万元,用两年时间在全县打造100户养蚕示范大户。
铁柳镇沿鲹鱼河、金沙江交汇地带是原可河乡的“地盘”,是会东县蚕桑产业重点乡镇之一。该地有着悠久的养蚕历史,蚕桑生产是富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这个镇不断强化蚕桑生产“一把手工程”,在夯基础、抓督促、重落实上狠下功夫,层层签订责任书。近两年又充分利用乌东德电站建设之机推进桑园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施蚕业主体复合经营,利用好现有桑园、开发荒芜桑园,加快桑园流转,推广大户养殖,推动优质蚕茧产业良性、快速发展,建设科学养蚕复合经营基地、优质蚕茧基地。今年春夏养蚕1214张,产茧1013担,蚕桑收入达到181万元。
农户接力,致富有路
铁柳镇大坪地村4组村民陈永明家有桑园13亩,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现在已成长为大坪地村蚕业的标杆式人物,被发展为小蚕共育户,他今年的目标是收入不少于8万元。据他介绍,养蚕最重要的是量桑养蚕,消毒为主,保湿就眠,适时给桑,稀放稀喂,蚕儿才能长得壮,茧丝纤维量大,就能卖到好价钱。
在铁柳镇沿江地带,像陈永明一样靠养蚕走上致富路的村民还有很多。可河村4组的陈腾富也是养蚕大户,去年养蚕收入6万余元,他们两户都将被培育为县级养蚕大户。而上进村去年养蚕总收入168万,农民人均收入724元。
乌东德镇高科农场是一个蚕业农场,现有成熟桑园500亩,另有600亩刚完成改造。据乌东德镇工作人员小李介绍,此前,农场每年能养蚕300张,蚕农收入43万元左右;现在的改造目标是实现年养蚕量1000张,产茧800担,蚕农收入达到145万元以上。
为进一步提升该场养蚕规模,两年来,镇政府对桑园进行改造,已完成更新改造600余亩,去年又投入资金80余万元新建水池5个,维修沟渠2000余米。
据悉,该农场现有蚕农28户,都来自附近的高寒地区。很多人从见蚕就怕变成了现在的养蚕能手。
屈跃贵可算是农场的第一代居民,1982年自同镇的狮子尾村4社搬来,33年来,年年与蚕打交道,成了蚕儿的“亲密朋友”,现在拥有专业蚕房4间,全年能供育小户100张,为农场近1/3的蚕农提供蚕种。
铅锌镇迎春村是标准的老烟区,但该村一组的荀廷福绝对是“另类”——年年养蚕,即使在茧市最低迷的时候也“不离不弃”。
怎么对养蚕这么情有独钟呢?荀廷福有自己的小算盘:“养蚕的活单纯,劳动强度比烤烟小,卫生也方便处理,而且一年只养三季蚕,每一季最忙时只有七八天,其他时候都可以边养蚕边兼顾其他产业,冬天一样外出打工挣钱。而且收入也不错,今年春蚕我的收入就有13612元。”
荀廷福这个46岁的中年汉子,早已经把自己家所有的田地都用来栽桑了,现在有桑园大约14亩,20多年的养蚕经历,也让他成为该村养蚕的箭头式人物了。他说,要养好蚕,必须勤劳专一,用心“服伺”桑树和蚕虫。他还计划着要用1—3年将老化的桑园进行重植改造,争取多产出桑叶,养更多蚕。
靠着养蚕,荀廷福全家走上了致富路,家里买了货运车,他的一双女儿正在考驾照,打算以后跑运输,日子越过越红火。(凉山日报 记者 毛永标)
2016-01-27
2016-01-27
2016-01-22
2016-01-19
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