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漆园村龙鼓”传承基地正式成立
日前,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漆园村龙鼓”传承基地举行揭牌仪式,历经264年的漆园村龙鼓终于落地安家。揭牌仪式由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委、流村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现场,相关领导为流村中学颁发“漆园村龙鼓”传承学校牌匾,漆园村龙鼓队和流村中学龙鼓表演队进行了精彩的演出。
正式成立的“漆园村龙鼓”传承基地位于流村镇漆园村内,整个基地建筑面积为520平方米,共有两层,包括两个展厅、一个视听室和一个活动厅。基地设计精巧,通过灵活运用龙鼓中的鼓、钹等元素,配合80多幅图片和文字解说,系统地展示了“漆园村龙鼓”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表演形式及艺术特色等内容。
记者在现场看到,龙鼓的底为红色,直径约80厘米,高约37厘米,鼓帮上镌刻着四条五爪金龙,均为二龙戏珠图案,金龙鳞为黄色。据村里老人说,鼓上冠龙的,只有漆园村,龙能画五爪的只有皇帝御赐才能使用。
“乾隆八年,郊区大旱,当地人去黑龙潭求雨,赶巧了,把雨给求下来了,一场雨下得是锅满瓢平,解决了大问题。皇上听了以后很高兴,就赐给他们八面龙鼓、龙斧、龙锯还有龙幡。”区文化馆党支部书记王海川告诉记者。
据了解,“漆园村龙鼓”前身为“锅子鼓”,是我区流村镇漆园村独有的一门民间艺术,距今至少有400年的历史。据漆园村负责人介绍,龙鼓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清末民初时最为兴盛,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们至今还能回忆起当年打龙鼓、耍龙幡时的盛景。龙鼓上的四条金龙造型别致,气势恢宏,虬髯龙须,张牙舞爪,似有腾云驾雾之势;龙幡高三丈三尺,幡旗为蓝色,上面也绣着金龙,四周镶饰白色火焰,气度非凡;鸳鸯钹虽大小相同,但薄厚不一,发出的声音有阴有阳,有尖厉有厚重,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为抢救这门民间艺术,在漆园村村委会的支持下,2004年5月,龙鼓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福林仿照真品重新订制了龙鼓,并组织十几位村民成立龙鼓队。龙鼓共有36套古谱,乐谱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在演奏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其中既有祭祀仪式中使用的庄重、浑厚的乐曲,又有表现生活中欢快场景的乐曲。现今已整理并演奏的有“三锅子”、“六锅子”、“七锅子”、“混蛟龙”、“双钉钹”5套原汁原味的龙鼓古乐。
据区文化委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区各镇(街)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16类389项,共申报成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市级项目3项、区级项目9项,涵盖民间舞蹈、音乐、美术等各个领域。从2012年开始,区财政每年投入资金100万左右,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将其列入每年的政府折子工程。
2016-01-28
2016-01-28
2016-01-28
2016-01-28
201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