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岁的敖特根吉坐在平层别墅宽敞的客厅里,一边哄着不满周岁的孙子,一边遥控着羊圈里的自动饮水机和自动饲喂机照料600多只羊的饮食。
地不再那么种,羊不再那么养。鄂托克前旗的农牧民,享受着农牧业现代化所带来的“红利”。
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生态环境脆弱。以农牧业为主但没有基础优势的鄂托克前旗,却一路突破,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农牧业现代化之路。
凭什么?
“现代化”造就幸福生活
敖特根吉一家住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哈日根图嘎查,现在拥有的生活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敖特根吉的儿子傲日格乐在银川工作多年,看到家乡的变化后,也辞掉了收入不错的工作,回家当起了牧民。“‘5+1’政策实施以后,我们家经营起了家庭牧场,有3000多亩的大草场和140亩的水浇饲草料基地,大型喷灌、拖拉机、割草机、搂草机、打捆机、铲车、装载机、饲喂机和自动饮水机也一应俱全。”傲日格乐说,家里所有的农活都是机械化,一家5口人年纯收入能达到30万元。
牧民斯旺道尔吉一家也住在145平方米的别墅里,装修得很有城市“范儿”。家里有2600亩草场、350亩水浇地,养着200头牛、400只羊,建起了大的棚圈和饲草料基地,耕种收基本实现自动化。现代化的种、养,使得收入大幅提高,一家的年纯收入达到50多万元。“建平层别墅政府补贴18万元,建棚圈补了18万元,上喷灌又补了17万元,买农机还补50%。”斯旺道尔吉列出了一份补贴明细,感叹道:“‘5+1’让我们牧民真正过上了好日子。”
牧民们所说的“5+1”模式,是鄂托克前旗在实施城乡统筹建设试点过程中,针对公路沿线和种养大户为主的分散居住户确定的一种发展布局。这种模式通过农牧民自主建设、财政补助的方式建设改造留居农牧民住房,按照一块规模草牧场、一套喷灌设备、一块规模饲草料基地、一套农机具、一处养殖棚圈加一套平层别墅的“5+1”标准配备生产生活设施,实现了农牧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和智能化经营。
而借现代农牧业快速发展的“东风”,像敖特根吉、斯旺道尔吉这样几年没用过传统农具的农牧民越来越多。数据显示,鄂托克前旗农牧民收入已连续11年居全鄂尔多斯前列。
2016-01-26
2016-01-26
2016-01-26
2016-01-26
2016-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