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乡镇网

您好 欢迎来到特色乡镇网!

特产博览 |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产博览 > 特产文化 > 正文

千年一叹话汝帖

时间:2015-09-02 01:11:57 来源:  作者:     【
碑石无言,扎根于汝州文化底蕴丰厚的沃土;字帖无语,但中华传统的书法艺术却薪火相传。近千年的沧桑岁月,山河易色,朝代更迭,《汝帖》饱受磨难仍风采依旧,在碑帖艺术的长廊里熠熠生辉,为华夏文明,为汝州地域文化涂抹上了浓重的一笔,已成为古老汝州厚重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汝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瑰宝,在我国书法史上地位显赫。汝贴的刻制和存延不但体现了我国古代书法发展的历史,对明清以后书法艺术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后人从事书法研究及历史考察提供了珍贵的翔实资料。   《汝帖》的前世今生   据史书记载,《汝帖》出自800多年前的一个小小地方官王寀之手。那是北宋徽宗大观三年的八月,汝州知州王寀集《淳化阁帖》、《绛州帖》及三代而下迄于五季字书百家刻成,共12块汝帖碑,汇帖12卷,每卷首均刊目录,卷末刻帖的数目,共77家又23种,宋刻汇帖有目录者并不多见。因刻于汝州,故名《汝帖》。   故宫博物院藏有《汝帖》原石的宋拓本。剪方装,共12卷,分6册,总计130页,纵28.1厘米,横19.4厘米。另附题跋1册。此帖镌刻维肖,粗漫传神,第8卷齐樊逊书逊字系部确实可见,纸墨醇古,为宋拓传世孤本。此本1-6册目面有周铨题字刻签,第7册为翁方纲题字刻签,有翁方纲、桂馥、张伯等跋19段。裱边有翁方纲跋28段,周铨、纬卷、小蓬阁金石、覃溪鉴藏等藏印62方   汝贴是我国现存比较完整的大型丛帖,刻于宋徽宗大观三年。时任汝州知州的王寀出身名门望族,自幼酷爱书法,收藏有许多钟鼎铭文和碑帖拓片,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者萃为贴,刻石立于汝州衙署坐啸堂中。后经人移置望嵩楼内。明末大乱,楼焚碑残。清初经巡道范承祖整修,镶于巡道衙门寅宾馆壁。因摹拓者众,二百年后,漫漶难识。道光十八年汝州知州白明义以重金从洛阳购得明代原拓片一部,重新刻石,两年工竣,嵌于衙署西室存古轩。1947年汝州解放,汝帖稍有散乱,经多方搜集整理,现已完好如初,保存在博物馆内。   汝贴共十二石,外加白明义手书目录两石,共十四石。石高4米,宽1.1米,上刻自夏禹至唐末五代的金石文字及名家书法作品94种,共109贴。其中有商周铜器款识,有我国最早的石刻岐阳石鼓文,有大篆的创造者史籀的篆书。也有小篆发明者李斯、隶字的创始者程邈、草体的首创者张芝等人的笔迹,有秦始皇六块刻石之一的之罘,还有石邺祠楹刻及隋大业手诏。此外,诸葛亮、司马炎、竹林七贤、王羲之父子、唐玄宗、武则天以及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等人的书法艺术作品也无不兼备,内容十分丰富。   汝帖虽较淳化、绛、泉、潭等诸帖成帖稍晚,字数也不算多,但集众帖之精华,且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兼收并蓄,其资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均在诸帖之上。尤其是在淳化诸帖大部遭毁的明清两代,汝帖身价倍增。据《洞天清录集》记载:今会稽又以汝帖重开,谓之《兰亭帖》。元朝刘有定注《衍极》,曾引用《汝帖》中的诸葛武侯书,张天如编《王右军集》也采用了汝帖中的二王帖。明万历年间,周思宸据汝帖中的比干墓铜盘铭复制了汲县比干墓铜盘。南阳东汉宗资墓前石兽膊上原有天禄、辟邪四字,宋赵明诚《金石录》记载:辟邪二字不知失于何时,天禄近岁亦为村民所毁。明正德中杨应奎取汝帖中天禄、辟邪字重刻于宗资墓石兽膊上。汝贴中还保存有南唐后主李煜五言诗和吴越王钱俶七言诗真迹各一首,它书征引,皆据汝帖。许多金石学家都对汝帖给予极高评价。清代碑帖专家毕沅称赞汝帖真宋石之鸿宝也。书法理论家梁山献评价汝帖谓:汝帖刻,清挺。一些金石学专著如《南村帖考》、《法帖勘误》、《宝真斋法书赞》、《集古求真》、《格古要论》等也都对汝帖作了详细记载和评论。   汝州历史悠久,公元606年即设汝州,至公元1476年改为河南布政司直隶州,经清至民国1913年改设临汝县。1300多年州级建制的历史造就了老汝州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汝州的根,它们的辉煌展示,必将铸就汝州的文化之魂。   《汝帖》的线路追寻   汝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胜古迹较多。现有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45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8处,重要风景区9处,出土、馆藏文物中有国家仅有品种仰韶文化时期的鹳鱼石斧、陶缸和驰名中外的宋代汝瓷等。   汝州有三宝,分别是汝瓷、汝贴、汝石等享誉国内外。其中《汝贴》被称为宋室之鸿宝。   汝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和商人来汝观赏,经商办企,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发展。作为汝州三宝之一的汝贴,是汝州文化旅游线路上的一大亮点,它与《淳化阁帖》、《泉州帖》、《绛州帖》并称为四大名帖,三代而下迄于五季字书百家刻成,金文、篆、隶、楷、行、草诸体兼备,是我国古代碑帖之珍品。   据传,汝贴刚刚刻成之后,王寀心满意足,把它们镶嵌在汝州官衙坐啸堂的墙壁上,后移至望嵩楼上。望嵩楼在汝州北城门附近,在唐宋时期是天下名楼。楼高三十米,上下三层,凭栏远眺,嵩山峻岭尽收眼底。唐代大诗人李益曾登此楼赋诗: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30年间两上此楼的李益,目睹社会动乱给汝州百姓带来的灾难,感慨万千。此诗已成千古绝唱,如今被选入大学教材中。   自碑刻移于望嵩楼上,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松煤拓纸岁万本,已然转变成一种公共财富,谁都能随时拓印。   如今在汝州文庙大成殿,20通石碑静卧在展厅内,在灯下闪烁着幽幽光华,石碑上镌刻着先秦以至隋唐五代的名家书法精品。细看之下,郑国大夫皇颉的字潇洒俊逸,酒仙刘伶的书法自由奔放、洒脱不羁,李世民的书法意兴天来,字外风云,有皇家风骨这数十方碑刻,便是被清代《直隶汝州志》推举为可与《淳化阁帖》、《泉州帖》、《绛州帖》并称为四大名帖的《汝帖》。曾任河南巡抚的清代碑刻学家毕秋帆在其所著的《中州金石考》中称赞《汝帖》为真宋室之鸿宝也。   明末战乱,望嵩楼楼焚碑残。汝帖碑刻被丢弃在马厩中。清顺治七年,巡道范承祖重新修整一新,并加跋2刻,总共14块碑刻,重新收藏于衙门,安置在西园存古轩中。当时范承祖为从民间收集碑刻,不惜以刑律威胁有可能收藏碑刻的老百姓。道光十八年,州守白明义见所存碑文漫漶不复识,又自洛阳购得《汝帖》宋时原拓一部,重摹诸石,范承祖所做跋已失,白明义又加上序、跋和目录,并加盖汝州官印为记,碑刻变成了20块,仍藏存古轩中。社会动荡之中,碑刻屡有散失。1947年临汝解放,州衙被毁,碑帖流落民间。   清代诗人孙灏在《汝帖》诗中写道:望嵩楼高高入云,旧藏汝帖天下闻。松煤拓纸岁万本,官司厌苦征求纷。楼瓦飘零碑坠地,过眼烟云等闲弃。谁从灰烬拾遗珍,石烂犹存古文字。从此诗中可以读出,《汝帖》近千年沧桑沉浮的命运尽在其中。   新中国成立后,时任县文化馆馆长的张久益等人多方收集,在市区火神庙街一老百姓家门口找到第一块《汝帖》残碑,当时这户人家把它丢在门口当石凳坐。1983年,原临汝县公安局在拆房时发现了一块《汝帖》残碑,便有局领导亲自把碑送到文化馆。从第一块《汝帖》石碑被找到起,又花了四五年时间,找到了10块,至1983年总共找到18块。后来,他们又从开封博物馆复制了两块,复制的也不是原拓。   张久益致力于收集这些宝贝,‘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将收集到的大部分碑刻砌在墙内,外敷灰浆,少部分埋在深挖的土坑内,方保全了这些东西。汝州作协主席彭中彦曾这样告诉记者说。   1983年以后,20块石碑109帖的《汝帖》被迁入文庙内,它囊括了宋以前数千年的书法。文化局提出了续帖的大胆设想。后经筛选宋以来千年杰出书家68人的代表作品,刻制80块碑帖,使《汝帖》总数达到100块。2003年,上海博物馆斥资450万美金,从美国购回中国最早书帖集成《淳化阁帖》宋代原版。此次收购被称为书帖祖宗回家。   《汝帖》的一脉传承   据《中州金石考》记载:其石之存于今日,惟《九朝御书》、《姑孰帖》残失,而此独完好无缺,仅失辅道一跋到了明、清两朝《汝帖》脱颖而出。当时,不仅观阅学习,临摹拓片的纷至沓来,络绎不绝,而且一些当官者竟用行政手段,通过多种渠道索取《汝帖》。《汝帖》声名远播,各地争相翻刻引用,据《洞天清录集》记载:今会稽以《汝帖》重刻,谓之《兰亭帖》;元朝刘有定注《衍极》一书,曾引用《汝帖》中的诸葛武候书;张天如编《王右军集》也采用了《汝帖》中的《二王帖》;汲县比干墓上的铜盘遗失,明万历中周思宸据《汝帖》中的《比干墓铜盘铭》重新刻制;南阳东汉宗资墓前石兽前膊上的‘天禄辟邪四字毁坏遗失,明正德杨应奎取《汝帖》中的字,重刻于墓前石兽上。清初大书法家王铎曾说:细观《兰亭读帖》,皆本《汝帖》。《汝帖》中还保存着两首 孤本诗。《南村帖考汝帖考》中说:他书征引,皆据此帖。一首诗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诗,另一首是吴越国王钱俶的诗。他一生中的诗作全部遗失,这首诗载《全唐诗》卷八,题为《宫中作》,但下面却赫然注明引自《汝帖》。   《汝帖》博大精深,它真、草、隶、篆无所不包,计有金石文8种,秦汉三国字体5种,五朝帝王书31引,魏晋9人书及王羲之10帖,南唐10臣,唐三朝帝王4书和欧阳修、虞世南、诸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贺知章、李后主、吴越王钱俶等90余家书法手迹,共计109帖   读古代名帖,如饮甘露玉液。先秦金文体势多纵,浑朴豪放,醇厚圆润,自然至妙;石鼓文雄强浑厚,体象卓然,殊今异古,天真奇采;而小篆线条圆匀,其势飞腾,形态端严,方圆绝妙;汉隶字体则浑厚质朴,气派宏大,仪态万千;章草的结构独立,字画波磔,如行云流水,笔意奔放,古逸高深;行书则奇给 变幻,刚柔潇洒,八法精妙,灵气通神;晋唐楷书的法度严整,骨力充盈,神采照人;草书的悬针垂露,书法纵逸,势若飞动,多呈天趣。东汉崔瑗的字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张芝的草书可谓汉武爱道,凭虚欲仙;飞白体的创始者蔡邕的汉隶则骨气洞达,爽爽有神;魏钟繇的字古朴典雅,开一代楷书先河 ;晋代王羲之的行草力透纸背,入木三分那一帖帖的汉字,铁钩银画,环肥燕瘦,风格不同,各有千秋;珠联璧合,相映成趣,一脉相承,浑然一体。读《汝帖》,可见800多年前我国精湛一流的镌刻水平,不仅字字传神,而且浓黑、枯笔等特殊效果,都惟妙惟肖地反映出来了。由于风格迥异,各领风骚,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历代书法爱好者所珍视。让人顿生感慨:一帖在手,尽览古人书艺奇珍。   生于浙江绍兴的王德水,是书圣王羲之五十五代孙。受其父熏陶,从小酷爱艺术,自幼就开始研习书画艺术。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师从程十发先生学习人物画艺术,八十年代又向方增先大师学艺,他的人物画既传承老师的笔法同时还融入自己的用笔、用线,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传承王氏书道中,他秉承先辈书法灵性,除传承了其祖先王氏书道外,他深谙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之理,遍涉历代大家之长,不断探索创新,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他的魏书《天鹅溪漫记》可谓王氏家族的又一个里程碑。他还是当代中华汝贴续集的杰出代表之一,其作品也被永远铭刻在汝贴史上,千古留芳。目前宋代丛帖,除《汝贴》外,其余皆失传。   我国近代诗人、法学家林志钧在《帖考》中说:宋刻帖原石至今犹全存者,《汝帖》之外,殆无第二种矣。《汝帖》作为珍贵文物,极具考古、文学、书法研究价值。   《汝帖》问世近近千年,几经波折,流传至今,实属难能可贵,它是历代书法家为我们留下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也将永远成为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部分。   《汝帖》的辉煌明天   汝瓷、汝帖、汝石不仅是汝州的三宝,也是汝州深厚文化底蕴的靓丽名片。近年来,我市加大投入,增强三宝文化的保护研制开发力度,把科研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先后投入科研经费近4000多万元,用于三宝文化的保护研制开发及科技人员的奖励。同时还投资800多万元,修建了汝瓷博物馆,建设了汝帖研究基地,成立了汝瓷、汝陶、汝石研究所,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张公巷窑址、文庙窑址进行保护开发,确保了三宝研究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了弘扬三宝文化,我市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国发行了汝瓷邮票,建立了汝瓷、汝帖、汝石网站,举办了中国古陶瓷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汝州张公巷窑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组织了中国汝官瓷杯全国书画作品大赛,编纂了国内第一部介绍汝瓷最系统、最全面、最权威的书籍《中国汝瓷志》,拍摄了电视片《中国陶瓷之路》。2010年9月,我市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汝瓷文化节。2011年,我市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华名窑瓷魁之乡。我市还把汝瓷、汝石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汝贴研究基地同风穴寺、怪坡、温泉等风景名胜结合,组成旅游精品线路,每年参观人员达数万人,汝州三宝品牌名品效应大大提升。   我市还以汝贴为载体,以汝贴研究基地为平台,设立了中国书法函授大学汝州分校,成立了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协会、水笔书友协会、老年书法家协会,并通过举办书法比赛,传承汝贴文化。近年来,我市共举办了数百次书法竞赛活动,有力地弘扬了汝贴文化。   据市文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如今《汝帖》的系列开放工程正在有序进行中。《汝帖》现存的20块石碑109帖,囊括了宋代前数千年间名家的书法,经过各界知名人士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筛选出宋至今的千年杰出书法家68人,拟再刻制80块碑帖,使汝帖总数达到100块。二是翻刻《汝帖》,该帖是国家三级文物,反复拓印将会破坏其价值,为了便于保护,又能充分开发其经济价值,将新刻成的《汝帖》翻刻一套,把原石镶嵌墙壁,高质量地保护起来,供游客观瞻,翻刻的《汝帖》专供拓片使用。三是同国家有关书法机构联合印制出版了《汝帖》,既可达到宣传《汝帖》、宣传汝州之目的,也可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四是建设《汝帖》开发基地,全面保护、开发、利用《汝帖》,再创《汝帖》新辉煌。   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我市的三宝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已形成了产、供、销、观光旅游、收藏为一体的产业文化链条。   2010年9月,《华豫之门?走进汝州》大型鉴宝节目现场,主持人陈琨和《华豫之门?走进汝州》大型鉴宝节目现场,平顶山市委常委、汝州市委书记李全胜向藏家颁奖。鉴宝专家毛晓沪、王立军等无不为汝帖魅力所折服,深深感叹汝州文化底蕴之深厚,内涵之丰富。   文化艺术的诞生和发展需要土壤和环境,更需要为其甘愿奉献和牺牲的人们。800多年前《汝帖》诞生在汝州这块文化底蕴丰厚的土地上,它伴随着风霜雨雪、刀光剑影,饱尝人间沧桑、屡经波折,最终得以保存并得到了发展,充分证明了汝州不仅是一块适宜文化和艺术成长发展的沃土,而且汝州还有一大批为之默默奉献的人们。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我们相信,《汝帖》必将走向更加灿烂辉煌的美好明天。 关键词: 河南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