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家坝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的龙头企业养殖场。
保和镇晏家坝明苑湖水果主题公园。
资阳市雁江区新农村发展调查(三)
刚在丹山镇田坝村落户一年多,汤天洪又在考虑着扩大规模。
汤天洪是天洪蔬菜合作社的负责人。2013年,在外经商多年的汤天洪看到蔬菜种植中的商机,便动了返乡创业的念头。然而,蔬菜种植基地选址并没有想象的顺利。“都是泥巴路,烂得很。”汤天洪回忆。了解此情况后,资阳市雁江区迅速派出相关负责人“全程服务”。很快,汤天洪的天洪蔬菜合作社成立了,交通等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如今,汤天洪的合作社早已办得红红火火,不仅流转了300多亩土地,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还在成都建了3家销售门面,产品打入成都各大超市、酒楼等地。
快速发展的不止天洪蔬菜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雁江区为农业产业健康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出击”
自主采摘有机果蔬、葡萄树认养、品尝长寿农家菜……最近,“四川省第六届乡村旅游文化节(夏季)资阳市分会场暨资阳市首届葡萄采摘节”在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举行,游客可采摘品尝美味的葡萄、西瓜、火龙果等,可采摘面积约3000余亩。“目前晏家坝共有农业专业合作社14家、农业龙头企业8家、家庭农场3家,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晏家坝农业正由原来的农户‘单打独斗’,发展为业主或合作社‘抱团出击’。”晏家坝村村支书查玉春说。
最近几年,雁江区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专业合作社、培训大户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通过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统一销售等方式,带领农民“抱团”参与市场竞争,合力抵御风险,搭建起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效对接的桥梁。
资阳市宰山蔬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也是典型。由最初的一个宰山村合作社走向全市,联合了资阳市内近20家蔬菜专业合作社组成了新的宰山蔬菜专业合作联合社,覆盖资阳4个县(区)80多个村。不仅带动2万余户农户种植蔬菜近3万亩,还注册了“宰山”牌蔬菜商标,获得了辣椒、花菜、甘蓝三个绿色食品证书,每年帮助合作社农户增收1000多万元。“新型主体发挥自我管理、相互监督的独特功能和内生机制,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农户按照相关标准和技术规程开展农业生产,加快了农业标准化技术的推广,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雁江区委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雁江区共培育专业大户1000余户;家庭农场159户,注册资金1.38亿元;农民合作社685个,实有成员3万户,成员出资总额6.73亿元;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注册资本超4亿元。
多管齐下帮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蓬勃发展的背后,是雁江区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的不懈努力。“多管齐下,帮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雁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建立帮扶机制,形成发展新合力。雁江区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新型经营主体制度,包括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在内的每个区级领导干部联系一个专业合作社或一个家庭农场,区委、区政府定期听取其联系情况的汇报,搜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情况,及时掌握新型主体发展动态,并研究解决其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加强指导服务,提高发展竞争力。以新型主体为载体,雁江区通过统一聘请科技顾问、举办技术讲座,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辐射带动农民应用科技新成果,破解了科技推广到户“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难题。目前,宰山、现代、东庵等合作社,通过统一引进外地优良品种,加快了品种的更新换代,大幅提高了种植养殖效益,同类产品售价约比普通产品高20%。
注重规范运行,增强发展后劲。在发展新型主体过程中,雁江区各级政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本着“放手不放任,帮办不包办,扶持不干预”的原则,注重把握新型主体发展导向,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切实做到以规范促发展。(段玉清 肖鸥 张运 图片由雁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2016-01-27
2016-01-27
2016-01-22
2016-01-19
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