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汶川县按照“农旅相融、整合资源、全域推进”的原则,着力解决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基地建设、经营体系、科技创新等六个方面问题,强力推进169个涉农项目建设,初步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美丽”的目标。
结构调整 奠定产业基础
在海拔2300米的汶川县克枯乡大寺村,绿油油的千亩青脆李、红脆李,360亩的蓝莓种植园里喜人的果实挂满枝头。
大寺村地处高半山,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该村有耕地1600多亩,且土地肥沃。为了摆脱多年以来的贫穷,当地因地制宜,利用广阔的土地资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规模种植适宜当地气候且经济价值更高的优质小水果。由于经济效益较好,全村青红脆李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村青红脆李种植规模达到1600余亩,产量达80至100万斤。除此之外,该村还利用荒山荒坡发展中药材700余亩、蓝莓360亩,全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不足5500元上升至9823元。
近年来,汶川县着力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和农业特色化发展,特别注重高半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品结构调整,以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为重点,积极发展甜樱桃、青红脆李、大枣、有机蔬菜等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果、药、牧”立体农业,扩大种养规模,串点成线、串线成片、连片成面,形成克布、绵草、威雁等特色农业产业带。
同时,充分挖掘漩映高半山的生态资源,发展猕猴桃、蓝莓、中草药等特色农业,结合康养基地建设,推动规模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升高半山农业发展水平。
以甜樱桃为核心的北片区产业带,以猕猴桃为核心的南片区产业带,以青红脆李为核心的高半山产业带,辐射带动了全县9万亩特色水果产业的发展,极大地调整了该县广大农村的产业结构。
“1238”工程 助推产业发展
克枯乡是汶川县有名的大樱桃之乡,而周达村是该乡最适宜种植甜樱桃海拔最高的村,全村共栽种大樱桃1400余亩,青红脆李1400多亩,甜樱桃、青脆李等水果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以百姓所需为导向,切实做到为民增收。据悉,该村两委会在县乡的大力支持下,以扶贫项目资金、村组集资、村民投工投劳三种方式把通组道路拓宽至4米以上。“道路拓宽了,我们的甜樱桃都不用进入市场就被抢购完了,今年到我家自主采摘的游客就有100多人,收入是去年的3倍。”村民杨雨高兴地告诉记者。
据介绍,2015年该县还大力实施“1238”工程建设,始终抓住“振兴产业、群众增收”两个主要任务,通过大力发展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水果新品种,实地讲授修枝、施肥等农业实用新技术等方式助推小水果产业提质增效,今年该县仅甜樱桃产量就达到310万公斤,实现产值1.2亿元,户均收入6000余元。
休闲旅游 提升产业价值
“还有一个月猕猴桃就成熟了,刚送走避暑消夏的游客,紧接着又是猕猴桃采摘的客人,自鹞子山养生堂生态庄园打造成功后,来我们这儿体验休闲康养游的游客络绎不绝。”三江镇麻柳村鹞子山养生堂客房领班唐瑞丽为即将到来的猕猴桃采摘季做着准备。
作为该县新兴旅游景区,鹞子山养生堂抓住生态发展这一理念,依托青山绿水,成功打造了集医疗、文化、膳食、运动、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康养基地,吸引了来自重庆、成都周边的大量游客,成为盛夏汶川旅游的一个“新宠”。2014年,全村实现生产总值3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
立足区位、地理、气候等条件,2015年,该县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主体、政策倾斜、社会参与”的原则,将生态经济庄园建设与幸福美丽新村、连片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努力探索并走出了一条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同时,启动实施大槽头、黄家村、黄家坪、群益、三官庙、大寺村、秉里村和大禹农庄“7+1”生态经济庄园建设,辐射带动40个村加快发展。
如今,汶川正逐步实现“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园,户户农家乐”的建设目标,让越来越多的群众真正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向着幸福新生活迈进。(四川经济日报 薛升玉 史付莉 记者 廖俸)
2016-01-27
2016-01-27
2016-01-22
2016-01-19
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