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乡镇网

您好 欢迎来到特色乡镇网!

招商引资 |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商引资 > 特产专卖 > 正文

藏在山林间的“富矿”

时间:2015-10-10 01:29:12 来源:  作者:     【

——巴州区寺岭镇贺家河村发展柞蚕产业助农增收

9月24日,记者走进巴州区寺岭镇贺家河村,只见山林坡地上生长着一片片的柞树,金黄色的柞蚕爬在枝桠间,乍一看像是树上开出的金色花朵。这种不同于普通家蚕,吃着柞树叶,在野外生长的彩色蚕,如今成了贺家河村民致富增收的小宝贝。

扩大规模实现合作化经营

“以前村子里也养过蚕,但是都不成规模,而我们村柞林资源丰富,有发展柞蚕产业的条件。”贺家河村支部书记杨秀斌告诉记者,柞蚕生产劳动力需要少、见效快、产生的经济效益可观,是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措施。

去年开始,村里开始组织村民集中放养柞蚕。为发展壮大柞蚕产业,2014年12月贺家河村成立了柞蚕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流转3000亩柞林用于养殖柞蚕,目前已扩大到1000亩。

“我们跟农户签订了协议,由我们提供蚕种、场地及技术指导,最后统一进行柞蚕销售。农户只负责管护,每月还有1800元的工资。柞蚕卖出后的收益在扣除专合社管理费及农户工资后,全部归农户所有。”李东说。目前贺家河村已有6户农户加入到养殖柞蚕的行列,放养规模达600余亩。

柞蚕放养鼓了腰包富了生活

见到贺长江时,他正手拿自制的竹筒土炮,蹲在一块大石头上驱鸟,巨大的声响回荡在山林里,吓得鸟儿纷纷飞起。

“这些鸟儿吃蚕,必须得驱赶。”贺长江的妻子苟芙蓉说,“别看这些东西小,却给我们农民带来了不小的收益,去年养殖的秋蚕为家庭带来了1万8千多元的收入。”今年他们家柞蚕规模由原有的180亩扩大到250亩,这将为他家带来近4万元的收入。

“今年的春蚕养了4.2斤,虽然因天灾影响了蚕茧品质,但是蚕蛹产量不错,产值也达3万多元。8月份底放养了3斤半秋蚕,预计收益在7万元左右。”杨秀斌说。

复合种养延长产业生产链

在示范基地内,一根根木棒交错竖立在田间,木棒上布满黑色的木耳,旁边阴凉潮湿的耳棚内,青冈木棒上一朵朵洁白的银耳花争相绽放。

除了柞蚕养殖,贺家河村还利用柞林种植了1万段银耳和3万段木耳,林下种植2000窝茯苓,形成了“树上养殖柞蚕,树下种植药材,树枝种植食用菌”的立体循环、复合种养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充分利用了空闲土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杨秀斌说,“这些作物今年的预计产值将达70至80万元”。

柞蚕产业链的延长也带动了周围更多农户发展。“在种植这些作物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很多村民在这里务工,人数最多时有40多人,大都是村里的贫困户。”李东说。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我们的产品方向也将转到蚕蛹上。下一步,我们还要采用更多措施,将自然灾害对柞蚕饲养的影响降到最低。”杨秀斌说。(巴中日报 记者 任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