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乡镇网

您好 欢迎来到特色乡镇网!

招商引资 |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商引资 > 特产专卖 > 正文

宜宾蚕桑路剑指何方?

时间:2015-10-20 01:12:04 来源:  作者:     【

深秋的阳光,给大地镀上一层让人惊叹的艳妆。金黄的原野,昭示着大自然无比的美轮美奂。在这个时节里,全省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兴文县隆重召开。


两天的时间里,来自全省60余个县市农业局、蚕桑局、蚕种场、茧丝绸企业部门负责人云集一起,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深入兴文县周家镇洛浦村、周家村、龙洞村等地,先后参观洛浦村蚕桑科技示范园、周家村洪波蚕桑家庭农场、蚕桑专业社、龙洞村桑树石漠化治理情况,对周家镇栽桑、养蚕、蚕业资源开发利用等进行了实地参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参观中感知宜宾蚕桑产业路,在融合交流中碰撞着思想火花……


近几年,宜宾蚕桑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发展思路要如何调整,如何担当扶贫主力?宜宾的蚕桑产业如何做到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又如何创新发展机制,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现场会上,全省各地的蚕桑产业发展思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呈井喷式爆发……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那么,未来宜宾的蚕桑路该剑指何方呢?


德昌县:


果叶兼用桑园展“独门秘笈”


“大力发展果叶兼用桑园,实现蚕茧和桑果双丰收。”这是本次现场会中被大家誉为身怀“独门秘笈”的德昌模式。该县地处西昌和攀枝花之间,安宁河谷地区的核心地带,近年来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以实施省级蚕桑产业发展项目为契机,大力发展果叶兼用桑园,培育蚕桑产业新业态,实现了蚕桑产业基地巩固提高,蚕茧和桑果双丰收,桑园单位面积效益大提升,今年被中国蚕学会命名为“中国果桑之乡”。


“目前,全县桑园面积为5.2万亩,其中果叶兼用桑园2.8万亩,栽桑养蚕农户1.3万余户。”德昌县蚕桑生产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2014年全县养蚕7.6万张,产茧335万公斤(67000担),农户售茧收入13000万元,产桑椹10470吨,产值6300万元,产桑椹浓缩汁500吨、饮料1000吨,蚕业总产值实现21000万元。而2015年新发展桑园4000亩,全年预计蚕业总产值可达26000万元。


凉山州:


优势独特 根基牢固


“基地建设成效显著、蚕农收入持续增收、蚕种生产量质双升、发展模式取得突破……”凉山州蚕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州依靠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牢固的根基建设,坚持茧丝生产和桑椹生产并重,积极发展金沙江、安宁河流域优势蚕区,着力发展重点县市、基地乡(镇)、专业村社和养蚕大户。


记者了解到,凉山地处四川省西南部,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茧丝产业发展历史悠久。近年来,该州在基地建设上下功夫,在产业发展上求突破,合力夯实产业基础,推动了蚕桑茧丝产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州拥有桑园面积41.5万亩,其中“6215”粮经复合种植桑园10万亩,果叶兼用桑园2万亩。2014年生产优质蚕茧50万担,优质桑椹10443吨,今年生产桑椹153400吨,预计蚕茧产量可达51.5万担,成为全省最大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优质果桑生产基地。


绵阳天虹丝绸公司:


大块头做大文章


“倾力培育蚕桑大户,让大块头做大文章,促进蚕桑产业快速发展。”绵阳天虹丝绸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现场作详细介绍后,顿时被在场的各大同行定型为——绵阳模式:大快头做大文章。该公司探索产业发展新方式,流转土地集中建设标准化桑园,返包给农户,扩大户营规模和集约化水平,重点培育20亩以上的蚕桑专业大户或家庭农场,促进了蚕桑产业的发展。而这一做法在全川都算是屈指可数。


与此同时,建立“公司+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生产组织模式,发展以农户自有劳动力为主的农户自营,以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大户业主、农场主为主体,吸收土地流转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务工的农场化经营,以多家农户优势互补,联合返包的组合经营,将桑园返包给农户、业主,培育现代蚕业经营大户、家庭农场、确保桑园基础稳定、桑园管理标准,技术服务半径缩短,服务效果明显提高。


公司目前建成的5000亩标准桑园集中返包给200多农户,户营规模较原来扩大了近10倍,其中20亩以上的农户达168户,返包最多的一户有100余亩;今年实现养蚕6000张,产茧24.8万公斤,产值达到1000万元。


宁南县:


多点发力打出“组合拳”


“多措并举,多元发展,强力打造全省现代蚕桑第一县!”响亮的口号,多点发力的宁南模式,让蚕桑产业已成为该县农民致富、财政增收、企业增效的重要支柱产业。


宁南县蚕业局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5年以来,宁南县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优质桑蚕茧示范县”、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县、“四川省精品蚕业标准化示范区”,去年6月更喜获“中国蚕桑之乡”殊荣……


“这一切都是我县多点发力打‘组合拳’赢得的结果。”目前,该县已形成养蚕、蚕需物资生产、蚕业资源综合开发等多方位发展产业格局,产品“南丝路”牌茧丝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优品牌、四川省名牌产品等10多项荣誉称号。透过这些殊荣的背后,该县以“六个坚持”为重要抓手,扎实推动了蚕桑产业转型发展。即坚持稳定的运行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坚持龙头企业带动,促进蚕桑产业提档升级;坚持标准化能力建设,推动产业规范科学发展;坚持规模发展道路,着力提升行业组织化水平;坚持蚕业科技创新,努力提高蚕桑质量效益;坚持多元发展道路,拓宽和延伸产业链条。


截至2014年底,该县建有桑园地22万亩,年养蚕27.2万张、产茧25万担,2.5万户蚕农售茧4.43亿元,户均收入1.7万元,茧丝及相关产业年产值达28亿元,蚕茧总产、单产、质量、收入、人平产量连续14年稳居全省第一。


相关链接:


2014年宜宾全市桑园面积42万亩,发种41万张,产茧1.57万吨,单产39公斤。2015年,全市蚕桑面积稳定在43万亩,预计发种41.5万张,产茧1.62万吨。预计蚕农实现售茧收入6亿元左右,实现蚕桑综合产值11.7亿元。


全市现有龙头企业11家,拥有6000吨干茧生产规模,正常生产的三家丝绸加工企业(高县、珙县、兴文)有自动缫丝机52组,具备年产白厂丝1600吨、年产丝棉被10万条的规模。目前,宜宾蚕桑产业基本形成了“桑、蚕、种、蚕、丝、绸”较完整的产业链。


记者手记:


博采众家之长 探寻蚕桑之路


深秋,透过全省现代蚕桑产业基地建设现场会,我们不难看到,在新形势下,面对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的现状,全省各地市州在蚕桑产业发展上都高度重视,纷纷提炼经验,亮出“绝技”,以期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更好地谋求蚕桑产业转型发展之路。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的战略推动下,宜宾抓住了国家“东桑西移”项目重点承接基地的发展机遇,成为全省三大优势蚕区之一。蚕桑产业也是我市“十二五”规划的五大特色产业之一,是丘陵山区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蚕桑经济是典型的山区经济、生态经济、扶贫经济和小康经济,我市蚕桑规划区属扶贫开发的主战场,该区域四个蚕桑重点县有贫困村228个。明年,就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笔者认为,宜宾的蚕桑产业路应该“博采众家之长,方能一剑锁喉”。一是蚕桑产业要充分做到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争取到来自中央的更多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二是要做到种桑和养蚕相结合,如“果叶兼用桑园”的德昌模式就非常可取。三是要做到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鼓励扶持一些贫困户成为养蚕大户。四是夯实发展基础,创新发展机制,做到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只有紧盯实际找思路,博采众家之长,宜宾蚕桑产业方能成为市委、市政府“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生力军,从而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宜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