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10月26日变天前,辽宁省瓦房店东马屯的果农老胡已经将6万余斤苹果全部采摘完毕,送到了合作社。虽说果钱还没有兑现,但是老胡心里却踏实多了。因为到了这个时候,如果苹果还挂在枝头上,总是件让人心里没底儿的事。老胡和老伴开始计划着果钱回来后怎么支配,一部分用来给儿子和女儿治病,一部分用来改良果树品种,引入新的培育技术。
47岁的果农胡万增是大连导演李汝建大型纪录片《苹果树下》的主人公之一。在东马屯拍摄1年之久,李汝建尝试通过镜头阐述辽南苹果树下的三种果农生存状态。“苹果只是他们生存的方式,而每一天的拍摄,让我切身感受到果农与命运的抗争,每一家每一户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安排当下的生活,规划着未来的日子。”李汝建坦言。
1
在大丰收里
期待着好价格
深处东马屯的李汝建,这段日子镜头里拍下的多是果农灿烂的笑容,因为今年辽南苹果迎来了大丰收。苹果开花时赶上了好天气,湿度和温度都适宜,花开得特别多。胡万增在屯子里是个苹果大户,有300多棵苹果树。老胡去年的收成不到6000斤,但今年却达到了6万斤。即使今年十一前后的一场大风,使得部分果园减产,但相比去年,整体还是一个丰收年。
老胡加入了当地合作社,采摘下的苹果,分好等级装箱后直接送到合作社。在东马屯,几乎家家都有苹果树,少的几十棵,多的数百棵。所谓销售模式也基本就是两种,一种是像老胡这样加入合作社,一种是将苹果存放到自家的果窖里,打听消息,等待商贩来收购。屯子里大的果窖都能存放三四万斤苹果。据李汝建介绍,到目前为止,今年苹果的收购价格还没有出来。去年苹果减产,收购价格到了每斤3.8元,今年能到3.3元,果农就很高兴了。用老胡的话说,苹果丰收了只是第一步,还得等待好价格的出现。“当地果农在苹果销售上多数是等待,几乎没有什么太多的主动,这一点数年不变。”李汝建说。
2
6万斤苹果
独轮车运输500趟
老胡家的300多棵果树中有200棵是在山上的最高处,这片果园子是老胡和老伴开荒开出来的,剩下那100多棵也都散落在边边角角。苹果采摘开始了,老胡和老伴干不过来,只好从外村雇了5个帮工,三个女的和两个男的。女的负责上树摘果子、分果和剪果根,男的主要负责装筐和往山下搬运。女的雇工一天要120元,男的雇工一天要150元。老胡家的果园子整整干了9天,雇工费用就花去了6000元。老胡家的亲戚也不少,但这个时候,大家都要赶在变天前把果子收回家,所以亲戚们也只有忙完自家的果园子才能过来帮忙。
老胡的果园子由于是开荒开出来的,所以这上山下山的路都是羊肠小路,崎岖难走。李汝建告诉记者,他们扛着摄像机上山下山一趟都累得气喘吁吁,可这老胡两口子一天要上山下山数十趟。老胡和找来的帮工一起用独轮车将苹果运到山下,一车装两筐,每筐60斤,9天运了500趟。“老胡平时脾气挺好,可每次独轮车在山路上一翻车,他就急了。因为一翻车,八成以上苹果就有伤了,送到合作社自然便降了等级,降了价格。”李汝建说。
镜头·记录。
3
忙活到下半夜
兴奋得睡不着
合作社考虑到老胡家的实际情况,也为他开了绿灯。原本自己选果装箱,但合作社专门派了5个人到老胡家院子里,现场帮着分果和装箱,到了合作社也就不用再验货了。这两天,老胡的七大姨八大舅也都赶来帮忙,即使这样一忙还是要到下半夜。“箱子装好,当晚老胡必须要开着三轮车将苹果拉到合作社。因为山路难走,老胡往返一趟合作社,回到家里基本都是凌晨了。”李汝建说,“这时老胡和老伴还得分一下明天装苹果的箱子,凌晨一两点是经常的事儿。”
老胡这两天有些兴奋,到了下半夜也睡不着了,一天一夜就这样过去了。昨天,老胡有些腰疼,不知道啥时候搬苹果抻着了。“我劝过他要悠着点,儿女都有病,他要是累倒了,这家可就塌了。老胡还是很听劝,这两天干活就放慢了速度。”李汝建说。昨天,最后8车苹果运到了合作社,老胡这秋收的活基本也完事了,剩下的便是等个好价格出来。
老胡只是这东马屯中的一家,繁忙是屯子里这半个月来最贴切的描述,当然,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词汇——期盼。他们期盼苹果价格的最后落槌,因为这决定了他们每一个家庭不同的规划,治病、添置家具、购买树苗或供孩子读书。总之忙碌加期待,是东马屯人春夏秋冬走过后最简单明了的描述。
(新商报)
2016-01-29
2016-01-29
2016-01-29
2016-01-29
2016-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