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乡镇网

您好 欢迎来到特色乡镇网!

招商引资 |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商引资 > 特产专卖 > 正文

文化院坝牵手农家乐 聚人气添活力增收入

时间:2015-11-05 01:27:53 来源:  作者:     【

“竹板这么一打呀,别的咱不夸……”上周五晚,随着“说书人”骆学林的金钱板开打,崇州市桤泉镇余花龙门子半亩塘文化院坝里传出了阵阵欢声笑语。


在崇州市,这份快乐不仅仅存在于桤泉镇。记者昨日获悉,崇州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积极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加快推进基层文化阵地管理和服务模式的改革创新,分乡镇、村组及聚居点等三个层级建设文化院坝,文化院坝牵手农家乐,根据当地乡风民俗和群众需要,开展群众乐于参与的公共文化活动,让地方文化特色得到彰显的同时,为农家乐凝聚了人气添了活力。


凸显地方特色


文化院坝开进农家乐


崇州市道明镇是享誉川西的竹编之乡,文化院坝建设能否围绕竹编做文章?崇州市文化局副局长石奕带着记者走进了位于白塔湖景区旁边一家小有名气的农家乐里,“看了就明白了。”


记者在这家名为竹艺苑的农家乐里看到,除了固定的电影放映设备、图书、电脑、乒乓球桌等文体设施外,崇州市省级非遗传承人赵思进主持的“竹编传习所”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湖边的农家乐不少,最终选中了竹艺苑,还是看中了赵思进省级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站没有的资源。”石奕告诉记者,文化院坝建成后,崇州当地艺人赵思进积极发挥一技之长,专门将家中办农家乐的几个房间都开辟出来当作“竹编传习所”,并联合丁志云、丁春梅等当地的竹编传承人、艺人,在文化院坝里办起了每月一期的竹编主题文化活动,传授竹编技艺,展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这样的文化院坝,让道明竹编等具有崇州特色的文化得到了彰显。”石奕如是说。


竹编比赛、竹编经验交流会、竹编技艺活态展示……每月一个形式,除了当地居民,还有不少游客前来参加,文化院坝的人气也越来越旺。不仅如此,经过每月固定的培训课程,道明镇已有近20位妇女在文化院坝学会了竹编,并以此就业。


文化院坝和农家乐结合是崇州探索聚居点文化院坝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开辟了文化院坝建设新形式,使公共文化服务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阵地服务。从各方结果来看,这无疑是一种多赢的模式。一方面,依托农家乐开展文化活动,弘扬了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发扬了竹编技艺,减轻了政府建设和宣传文化院坝的投入;另一方面,为农家乐带来人气,有利于农家乐经营发展。此外,村民在此学到了手艺,实现了就业增收。


聚人气添活力


本土文化能人派上大用场


文化院坝作为一种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除了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来借助外力外,如何实现在基层落地生根?崇州市文旅局局长陈玲认为,文化大院要有人气才能“活”,培养本土文化积极分子则是关键。


坐落于崇州市桤泉镇群安村的余花龙门子是按照川西林盘保护和改造要求打造的首个川西民居风格、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新景点。看中林盘悠久的历史和优美风光,崇州市将文化院坝建在了当地一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四合院里。“改造过程中我们尽量保持院子原貌,老百姓在这里开展文化活动既有历史文化氛围,又真正有‘院坝’的感觉。”石奕补充道。


不久前,记者走进这所古色古香的院坝后看到,两进的四合院里有花有木,退休教师骆学林正打着金钱板讲述老故事,台下观众听得津津有味。骆学林是当地有名的知识分子,退休10年来,热爱写作和表演的他根据余花龙门子的历史典故和好人好事自创了50多首金钱板。去年,听闻文化院坝招募志愿者,骆学林赶紧报了名,投身公益文化活动。他每周两次在院坝里为老百姓说金钱板、讲故事,并取名为“骆学林说书堂”。说书堂开办半年来,不仅成为当地的品牌文化活动,还培养了30来个忠实“粉丝”。(张扬 记者 赵荣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