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乡镇网

您好 欢迎来到特色乡镇网!

招商引资 |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商引资 > 特产专卖 > 正文

夹金村:红色路上的美丽驿站

时间:2015-11-11 00:09:42 来源:  作者:     【


1935年6月12日下午,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二师4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带领下胜利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二十五师74团的一部在夹金山下的达维相遇会师。14日晚,军委总政治部在达维举行了胜利会师庆祝大会,周恩来主持会议,毛泽东、朱德发表重要讲话,干部战士同声高唱由陆定一编写的《两大主力会合歌》,晚会一直持续到深夜。夹金村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进入藏区的第一个村,位于“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夹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腹心地带,是从南边进入阿坝州的必经之路,素有“阿坝州南大门”之称,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共124户447人,以嘉绒藏族为主。原来只有10几户人家的小村落,如今成了夹金山下的美丽村落、游客休憩的最佳驿站。


近日,记者沿着蜿蜒盘旋的夹金山公路下山,途经夹金海子来到夹金村。走进夹金村,水泥路四通八达,风格统一的藏式小楼整齐排列。适逢一场大雨的洗礼,一股夹杂着泥土和青草的田间气息扑鼻而来。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让人感觉似乎置身于世外桃源。在这种优美的环境下生活的夹金村民生产生活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记者将进行深入的采访。


八十年的发展变迁,如今的夹金村紧紧依托夹金山红色经典线路、辖区内夹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富集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全力打造夹金山下红色旅游第一村。通过“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精品旅游村寨建设,道路交通四通八达,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村容村貌整洁靓丽,群众生活水平提升,幸福指数逐日攀升。


“喂!你好,你是高总哇?有啥事?……哦,你准备到夹金山来玩?明白,你们一行有好多人?……都是老熟人了,你们要5间,我给你把房子留着哈”……他叫曾发贵,是夹金村的村支部书记。据悉,夹金村民利用便捷的交通、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夹金山国家森林资源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曾发贵在自己新楼房里做起了旅游接待生意。刚才打电话预定房间的游客,就是以前在曾发贵家住过的回头客。曾发贵告诉笔者,他家里一次性可接待游客16人,食宿每天人均200元,每年的黄金周,仅食宿方面就可赚10000多元。而这个收入,仅仅只是一部分。在同游客打交道的过程中,他悟出了另一个生财之道:那就是在家里做农家土特产生意。


“游客到我们这里吃住,还买我们这里的土特产。比如虫草、松茸、羊肚菌等。原来我们拿到这些东西不好卖,现在他们来到这里,在我们这里吃住,人熟悉了,他们买的东西很放心,都是正宗的。要是以前,我们拿到手头都卖不掉这些东西,因为人不熟,他就不知道真的还是假的,都不买。他们在这里住过了,我们慢慢和他们交流,生意也就好做了。比如我们的沙棘酒,他们觉得真的好喝,因为我们是用粮食酒泡好了的,游客感觉口感很好,愿意出钱购买。”曾发贵一边喝茶,一边继续和记者聊天。“我们这里土特产都好销,松茸、虫草、贝母、牛肉等。牛肉都是游客来了当场宰杀的,因为游客看着宰杀,他相信这是正宗的,一点都没掺假,所以牛肉能卖上几十元钱一斤。很多农副产品变成了钱,村民慢慢都富裕起来了。这都是交通方便,发展旅游带来的好处哦!”


在与曾发贵的闲聊中得知,夹金村共有124户,大部分都具备接待游客的能力。有的接待户甚至比曾书记家的条件更好,收入更可观。如今,一条供游客吃、住、游、购的旅游产业链在夹金村已基本形成。每年十几万的收入,这在小金的农村当中,收入算是比较高的了。回想八十年前,用村民李连云的话来说,“这可是做梦都梦不到的好事。”今年78岁的李连云老人对于夹金村这几十年的变迁感受最深。“当年我七八岁的时候,我们夹金村这个地方到处都是森林,土地很少。从我们海子边到达维乡是一条很窄的羊肠小道,坑坑洼洼,到处都是石头。出沟口的地方路很陡峭,行人一步一步的从石头上跨过去。那些背背篼的人行走更难。现在我们家家户户通水泥路,通村路、通组路都硬化了,电灯亮了,光纤来了。厨房什么都是电气化,做饭都用电饭煲,炒菜都用电炒锅,即卫生又环保,保护夹金山的生态,对发展乡村旅游很有好处。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老前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要教育现在的年轻人,让他们永远感恩奋进。”


近年,夹金村群众逐渐从发展旅游中尝到甜头。说起发展旅游,大家都很支持。经过这80年的变迁,无论是村容村貌的变化,还是村民收入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然而,勤劳的夹金村群众并没有停止他们发展的脚步。今年,首届夹金山红色之旅徒步穿越夹金山邀请赛就在夹金村举行,夹金村希望借助这样的大型赛事,向外界推介夹金村,让更多的游客来夹金村观光、旅游。为进一步做好红色旅游、生态旅游,该村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引进了玫瑰种植产业,将用3到5年时间,把整个夹金山谷都建成玫瑰观光园。


八十年弹指一挥间,夹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夹金村的人口从以前的12户67人发展到了今天的124户447人。路通了、水通了、电通了……如果说,基础设施的完善、村容村貌的靓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革命老区群众的关心和关怀,为老区群众提供了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是一种外部条件。那么不畏艰险、团结奋进的红军长征精神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就是群众增收致富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这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有了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夹金村的发展就会一年一个样,越来越美丽,愈来愈繁荣。


如今的夹金村呈现出村美、民富、人和的新现象。独具特色的藏寨、整洁干净的村内环境、波光粼粼的夹金海子、厚重文化的红军坪、漫山遍野的羊角花、增收致富的玫瑰园……一个融合红色、生态、民俗于一体的新农村正彰显着它勃勃生机,夹金山红色路上的美丽驿站已锻造出炉。(阿坝日报 吴冰凌 张会喻 林斌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