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上,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块良田”
文 记者 梁伟
2015年10月11日,FAO/GEF-GIAHS项目中国试点总结暨“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授牌1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在浙江青田举行。
十年前,“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功入选首批GIAHS(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青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授牌的项目点。十年后,这里的小山村远近闻名,不仅让稻鱼共生系统得到了推广,也让这一文化得到了传承。
青田县方山乡松树下村农民金岳品就是这样的传承者,为了家乡的青山绿水,为了家乡的事业,他放弃了国外的优越生活,回国二次创业,2014年他远赴泰国,从联合国粮农组织领回了“世界模范农民”的奖牌。而在今天,他带着越来越多的乡亲们传承和发展稻鱼共生技术,为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一直在说,“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上,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块良田!”
“我们养鱼就像城里人养宠物”
碧绿的水稻间自由自在游动着红色的田鱼,鱼与稻相互依存,与山间清净的空气、梯田、溪水一起,组成了一个自足的生态系统。青田的稻田养鱼,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这种复合农业生态系统,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吞食害虫,维持系统自身循环,保证了生态平衡,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解决了病虫害防治的问题。整个区域生态系统呈现稳定态势,稻鱼都没有病害。
当然,稻鱼共生系统在世界许多国家中都有,只是中国的稻田养鱼历史最为悠久,公元前400年左右的《吴越春秋》《史记·货殖列传》就有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据此推断,楚人已进行稻田养鱼。从目前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可以断定,我国稻田养鱼最晚始于汉代。
青田县的稻田养鱼则始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青田县志有详尽的记载,自古田鱼有4种颜色,因红色喜气而广布田间。稻田养鱼,是农耕社会的神来之笔。传说方山的先民在放溪水灌溉时,把鱼苗带进了水田。没有想到秋天收获稻谷,梯田里还额外收获肥美的鱼儿。这鱼经过先民一代代的驯化形成特殊的品种田鱼,模样还是鲤鱼,但鱼鳞柔软,鱼肉分外甘美细腻。
今天方山的水土,不如黑土地膏腴,但却灵气四溢。围合的山峰植被丰茂,涵养了水土,山间常年奔流着甘洌充沛的溪水。所有溪水汇流的谷地间,都层叠出一块块的梯田。方山人家,房前屋后必有引活水蓄积的鱼池。到了冬天,人们会把稻田里的田鱼捉到房前的水池里,覆盖上树枝,为它们保暖,助它们安然过冬。鱼儿精灵一样游动,又给山居生活增添了一抹诗意。“我们方山人对鱼那个精心,就像城里人养宠物。”金岳品说。
可它不仅仅只是方山人的群体记忆,稻鱼共生还是全人类重要的农业遗产记忆。
为了保护全球受威胁的传统农业文化与技术遗产,2002年起,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始对全球重要的农业遗产开展项目申报和保护。
2003年5月,青田县与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联合国大学合作,以浙江青田稻田养鱼申报全球首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全球数十个申请项目中,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的稻田养鱼被确定为全球首批四个农业遗产保护项目之一。2005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亲自把这第一块牌子,授予青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项目办主任、中科院地理与生态资源所闵庆文教授说:“经过10年探索,青田这个我国首个农业文化遗产地,已经成为研究农业技术的基地,展示传统农业文化的窗口,生态有机农业生产基地,让我们后代看到了先祖的远古智慧,成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生产保护的典型示范点,为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趟出了新路。”
放弃所有,回国重新出发
青田是我国著名的华侨之乡,从清末开始许多青田人纷纷到域外谋生,旅居国外的青田人达23万,分布在世界120多个国家。青田是著名侨乡,而作为当地有名的“华侨村”,据资料不完全统计,2012年龙现村765人中有650多人侨居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汇资源相当丰富。为解决广大村民提供小额外汇兑换业务问题,当年9月14日,全国首个小额外币兑换点在龙现村成立。
金岳品出生的松树下村是一个偏远乡村,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从小与稻田打交道,与稻田里的田鱼结缘。“小时候,村里人就在稻田里养鱼,但田鱼的量很少,每户农家里最多也就抓个二三十斤田鱼,只能是打打牙祭。”在金岳品的记忆里,每到秋收后,他便会在稻田里抓田鱼。
责任编辑:梁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