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张传升时,他正在沂源县洋三峪乡村旅游点一个四合院里,手拿着一只“仙鹤”。旁边工作人员指着“仙鹤”告诉记者:“我昨天爬山拽出一块树根,到了张老先生手里一捯饬,就成了一件木雕工艺品!”
张传升今年72岁,是沂源张家坡镇西王庄村人,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和“文化高人”,在当地十里八乡可谓家喻户晓。诗书画印、文史编写、作词谱曲、鼓乐游艺、按摩推拿、针灸拔罐、根石雕刻、条编柳编、石木铁匠、剪纸刺绣,十大才艺无一不通。
与张传升交谈得知,他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做农村小学教师。“那个年代一所小学就一个老师,为了教学,‘逼’着自己学会了书法绘画、诗词格律和简谱。”张传升说。同时,从孩提时几乎村村都有秧歌队和游艺队,张传升在里面学会了鼓乐和跑马灯、踩高跷、舞龙舞狮。“那个年代农村的传统技艺和‘民间能人’比较多,谁会什么我就跑去跟他学。”
当记者问他是如何做到掌握这么多种技艺时,张传升脸上浮现出自豪的微笑:首先是对乡村传统文化充满喜爱,同时爱学习爱钻研。退休之后,有时间学习了,张传升又进一步攻克写意花鸟和篆刻,满山去捡石头磨了刻、刻了磨,还买了篆书字典学小篆,六十岁的年纪硬是背过了小篆的所有笔画和偏旁以及间架结构。“乡亲们老是问我是怎么学会的,我就说你们喝茶吸烟打麻将的时间我全拿来练字了。”
沂源张家坡镇一带的农村历来有游艺活动的传统,村村逢年过节就凑在一起敲锣打鼓、舞龙舞狮、跑马灯、踩高跷。如今这种游艺队越来越少,濒临消亡。近年来,张传升为传承和保存乡村民间文化积极奔走,付出大量精力和心血。凡是有村庄想成立游艺队或演唱团,他就义务进村指导,有邀必到,且从不收受任何报酬。“毕竟这是传统文化,就是想做这个事,得传承下去,不图别的。”
在张家坡镇河东村,有一支名叫“梦想艺术团”的民间游艺队,2013年,张传升在这个村里待了一年多帮助创建。鼓乐、舞龙舞狮、跑马灯、踩高跷、曲艺表演、小品快板……逢年过节、庆典开业,都少不了这支艺术团的身影,除了弘扬展示传统文化,他们还自编自演,以不同的表演形式,把当地的好人好事、传统美德以及党的惠农、富民政策宣传到人民群众之中。
“梦想艺术团不仅健康向上,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好心情,成为了全镇农村文化的新亮点,同时,成员都来自农村,家家都经营着果园,每逢农忙时,团队就组成一个义务帮工队,谁家的农活最急就先到谁家去帮工,成为互帮互助、和谐邻里关系的典型。”张传升说。据悉,像“梦想艺术团”这样的游艺队,张传升还协助好几个村组建过。
虽然民间游艺队和庄户剧团对农村积极意义明显,但张传升在采访中也表露出某些担忧,现在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挣钱,家长也没兴趣让孩子去学这些传统才艺,参加剧团的成员绝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以河东村的梦想艺术团为例,平均年龄达65岁!”张传升说。
除了年龄大,“劳力争夺”也是游艺队发展的制约。文艺团队往往是自发聚集的,“兴趣”是维系队伍活动的唯一动力和纽带,团员们顾着自家农活放弃演出的情况很普遍。同时,团队所需的服装、道具、音响设备等一整套下来得几千甚至上万元,基本是具有浓厚兴趣的个别团员自费解决。
“能不能走市场化路子,外出进行商业演出?”记者问道。张传升表示,市场化确实是个出路,但在农村往往很难找到“接纳单位”。如何搭建起一个平台,既让乡村庄户剧团有观众、使农村传统文化焕发出生命力,又让剧团有市场、能生存下去,这是农村传统文化传承所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直到沂源洋三峪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成立,张传升发现了“乡村旅游”这个平台。
从2014年开始,阳三峪在村支书田月水带领下,村里成立了洋三峪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搞起了以“农户出房、公司出资、四六分成”为模式的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搞起来了,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增加演艺舞台和篝火晚会等体验项目是必不可少的。”田月水在采访时告诉记者。为此,公司投入四五万元在村广场搭建起一座戏台、购置了高标准音响设备。
听说阳三峪要搞演艺,张传升“不请自来”,带着“剧团梦”一头扎进了该村,在不要任何报酬、完全义务的情况下,70多岁的张传升几乎将全部心思扑在了剧团打造和当地文化挖掘与传承上,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在阳三峪村民中间组织起了一支53人的游艺队和30人的民艺团。张传升“手把手”教会了游艺队鼓乐,还作为编剧和导演教会了队员说唱、主持、表演,先后为村里作词并谱写了《洋三峪之歌》、《篝火之歌》、《采摘之歌》等多首富有乡土气息的歌曲,并根据当地新农村的喜人变化和身边的好人好事,编成戏曲、快板、小品等,能够连续演出四五个小时。
艺术团在洋三峪乡村旅游点的展演不仅深受当地百姓欢迎,剧团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登台演出,成为农村文化阵地的生力军,同时,剧团的存在也增加了景区的体验度、极大活跃了景区人气。作为“回报”,公司考虑在年底为剧团发放奖金,同时未来考虑按照表演场次给予剧团报酬。
有了乡村旅游这个“平台”,乡村庄户剧团再也不愁没有观众和市场。问及已经取得初步成功的张传升下一步有什么打算,张传升表示,将继续挖掘整理当地的文化故事,把洋三峪豪山三界的每一块象形石命名并编织美妙故事,构建“文化村”。
责任编辑:梁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