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好果农”胡殿文:诚信果农种桃摆上国宴 树起“诚信”金字招牌
他种的文化桃2009年摆上了国庆60周年的国宴,成为国家元首品尝的“圣果”、“仙果”;他与30个大桃收购商结成朋友,种的大桃不出地头就被商贩“抢”购一空;他与22个农户结成经营联合体,实行大桃捆绑销售,2011年所有成员大桃收入都超过10万元大关。他擦亮了平谷大桃的金字招牌,带动村民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秘诀无它,惟“诚信厚道”。他就是北京平谷区被乡亲们称为“桃王”的胡殿文。2015年5月,胡殿文荣登“中国好人榜”。
每当乡亲们称呼北京市平谷区刘家店镇寅洞村果农胡殿文“桃王”、“牛人”时,他的脸上总是露出幸福的笑容。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是因为他种的桃口感好,价格高,客商“抢”着要。
说起大桃来,胡殿文信心十足,在大桃生产销售中,他始终坚持一条原则,那就是“诚信厚道”,他做人诚信厚道,种桃树同样诚信厚道。
1.“自找苦吃”无公害种植 诚信桃登上国宴餐桌
当了大半辈子“桃把式”,对于如何能够更加省心省力地种桃,胡殿文可谓门儿清,可他却偏偏要给自己“找活儿干”。在进行桃树管理时,他是《刘家店镇果农诚信公约》的忠实执行者:采用果实套袋、糖醋诱虫、频振杀虫等物理和生物技术防虫;少用甚至不用农药;实行人工打草覆草,不使用除草剂除草……
要想让桃树结出好桃,需要给桃树施用有机肥,尽量少用或不用化肥。胡殿文向果品技术人员咨询后,专门购买了优质有机肥使用。土里的肥多了,杂草也一个劲儿猛长。部分桃农用除草剂来去除桃园内的杂草。这种农药药效很强,一个种植季用上一两次,就能保证杂草不再生长。可胡殿文却从来不用除草剂,他买了台除草机人工除草。夏天雨水多时,一周就要下地除一次杂草。桃园内枝叶繁茂,他弯着身子推着除草机在园内转一圈,衣服都被汗水浸得透湿。有村民私下议论,说老胡这么做太傻,放着轻省法子不用。胡殿文却说:“既然在卖桃时打的是无公害种植的招牌,那在种植时,就得严格按照无公害的种植管理标准做,不能偷奸耍滑。”
如此“自找苦吃”,用工增加了一倍多,老两口每天起早贪黑、早出晚归,将大部分时间都放在果实管理上。虽然累点、辛苦点,但图的就是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2009年,平谷区果品办公室找到他,需要200个国庆60周年国宴用桃。胡殿文高兴得一下子懵了,心想全区10好几万桃农咋就找到咱了。果办的同志就一句话,“因为你人实在,桃质量我们放心。”要说桃子质量胡殿文是敢拍胸脯的,别说是国宴用,就是平时摆地摊的桃子也是安全放心的。可是桃子上要有“国庆”两个字,让他犯了难。反反复复实验了好多次,才把字体与桃子大小搭配得当。最终胡殿文的桃子顺利通过各种检查,登上了国宴餐桌。
2.诚信卖果不占半点便宜 用良心换“一口价”市场
刘家店镇被誉为“中国蟠桃第一镇”,每到果品收获季,四面八方的客商云集镇上。而胡殿文家的桃往往是村里第一个卖完的,这样的高效率是建立在他多年来厚道种果、诚信卖果积攒下来的好名声基础上。
胡殿文家卖桃以前来地头采购的大客户为主,也会到离家不远的密三路路口摆摊卖桃。在果品销售中,他也从不占便宜,从不蒙人,客户要8两,他决不给7两9,要着全色的果,绝不给着多半色的果,还总是主动告诉客户,不同时段的哪种桃子最好吃、树上什么样的桃子成熟得恰到好处。时间长了,客户也认准了胡殿文,冲着大桃的品质和他的诚信厚道,贵一点也不在乎。胡家的几亩地比周边果农,每亩高上七千元到一万元,单果价钱高上3毛到5毛。来他家买过桃子的客户,几乎都成了回头客。翻开胡殿文的手机通讯录,除了亲友的电话外,最多的就是老客户的联系方式,粗略数一下,至少有百八十条。
2014年8月的一天,顺义区一对夫妇到寅洞村买桃,胡殿文帮忙将这对夫妇看中的桃子套上防撞套、装好箱。可等他收拾好4箱桃后,却找不到这对夫妇了,又怕他们回来要桃,就一直等到了天黑,最后也没等着。第二天,这对夫妇回到摊位前,要买回自己挑好的4箱桃。胡殿文没有半点怨言,却带着这对夫妇去了桃园,重新挑了4箱当天该下树的好桃给客户。后来,他把前面收拾好的那4箱桃都送了人,因为他一直信奉“从不卖积压桃”。
胡殿文的摊位上,一个个桃子个大色佳、鲜嫩可人。图片来源:首都文明网
靠着这份执着,老客户多了,出产的桃子也总供不应求。2014年9月,一位姓唐的老客户给胡殿文打来电话,指明要40箱9号桃,且全都要最好的“枝头桃”。偏巧,新成熟的一批9号桃刚卖完,其它的9号桃还需要一周时间才到最佳采摘期,虽有一批24号桃到了最佳采摘期,但不是客户点名要的。胡殿文没有二话,直接找到村里其他种桃户商量。
“枝头桃”比一般的桃口感更好,不少桃农往往把“枝头桃”当作招揽客人的“招牌”,遇到老客户,才会在一箱桃内装上一两个“枝头桃”当做“压箱桃”。村民劝他:“这个客户又不到地头来看着摘,直接拿了装好箱的桃子走,如果不说,根本看不出来是不是‘枝头桃’。”胡殿文却不同意:“客人要的就是‘枝头桃’,怎么能糊弄人家。”
由于他常常到村民家无偿为大家指导种桃,知道谁家的哪种桃好。胡殿文琢磨着村民张国明家的9号桃长势最好,“枝头桃”应该会比较多,就找到张国明。张国明一看40箱数目不少,价格也不错,就爽快答应卖桃。胡殿文立马放下自己手头的活儿,到张家当起了免费劳力,专心摘了一天的“枝头桃”,装够了唐姓客人要的40箱桃。事后,他将卖桃的钱全额给了张国明。有村民不理解:老胡这又跟邻居搭人情,又忙活了一天,连自家卖桃的事儿都耽误了,亏大发了。胡殿文却说:“咱既然答应了客户,就要讲诚信,得负责任。”
胡殿文用责任感和良心换来了“一口价”市场,树起了“诚信”金字招牌。近五年来,每到桃秋结束,客商总要摆上几桌款待他们,感谢每位供货桃农的诚信厚道,让收购商放心收桃赚钱。胡殿文总是说:“互利双赢,我们都是沾了诚实守信的光了。我的儿女都考入了大学本科,现在女儿在北京任教,儿子还在念大学,家里的大瓦房焕然一新,而且在通州给儿子买上了楼房,大桃让我们全家人感受到了幸福。”
责任编辑:梁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