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乡镇网

您好 欢迎来到特色乡镇网!

招商引资 |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商引资 > 特产专营 > 正文

化隆县“十二五”期间农业工作成绩斐然

时间:2015-12-01 00:39:06 来源:  作者:     【

  过去的五年,是化隆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五年,在中央、省、市、县农业和农村工作方针政策指引下,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全县各级干部和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农业结构调整迈上新台阶,产业化经营持续推进,农业综合效益有了很大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取得可喜成绩,全县农业生产呈现了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突出表现在:

  (一)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县农业产值和主要农产品产量继续保持了稳定发展势头。2014年末,全县农业总产值达59678.04万元,较2010年31160.8万元,增加28517.24万元,年均增长22.8%;201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8158.3万公斤,较2010年增加1187万公斤,年均增长3.4%;油料总产量达到2508.3万公斤,与2010年基本持平;蔬菜产量达到8636.12万公斤,较2010年增加4114.12万公斤,年均增长22.75%;各类果品总产量达到244.76万公斤,较2010年增加140.16万公斤,年均增长33.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00元,较2010年增加2371元,年均增长14%。

  (二)结构调整效益明显增加。在种植结构上,优质高效农作物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结构更趋优化。马铃薯、优质油菜、薄皮核桃、优质豌豆、冬小麦等特色优势作物面积稳中有增,2015年底达到51.75万亩,占到全县总播种面积的91%,种植结构更趋优化;在品种结构上,优质品种增多,品质提高。2015年杂交油菜面积达到10万亩,占油菜总面积的24.7%;青薯2号、9号等马铃薯良种面积达到10.5万亩,豌豆草原24、草原12号等优良品种面积达到3.5万亩,冬小麦中麦175等良种面积达到5万亩;在布局上,区域特色逐步形成。点状发展,网状分布的特色经济开始相互连接起来,“一乡一业”或“数乡一业”的产业区和产业带初步形成。

  (三)主导产业规模明显扩大。围绕“一体两翼四带、九大基地”的发展思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按照“彰显优势、突出特色、规模经营、提质增效”的原则,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川水地区,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全面建成了一体两翼的农业示范园区、两带(以冬小麦、特色杂果、薄皮核桃、无公害蔬菜、全膜玉米等优势农产品为主的高效农业经济带;以金鳟、虹鳟等名贵鱼种为主的百里库区水产养殖产业带);在浅山地区,根据浅山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特点,重点建成了一业(生态农业),一带(以优质豆类、全膜马铃薯等为主的综合农业经济带);在脑山地区,依托该地区农牧互补和气候冷凉的区域优势,初步建成了一业(畜牧业),一带(以优质油菜、优质青稞等优势作物为主的特色农业经济带)。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四)项目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来,共筛选申报农业项目43大类、384项、总资金8.42亿元,其中立项实施152项,争取各类项目专项资金3.77亿元,先后组织实施了全膜马铃薯、设施农业和“新型农民培育工程”等农业骨干项目。通过农业项目实施带动,相继建成了沿黄灌区薄皮核桃、冬小麦、鲑鳟鱼养殖等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农业科技服务基础设施,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生产技能,有效推动了全县农业的持续发展。

  (五)水产养殖建设有序推进。近年来,化隆县立足得天独厚的水域资源优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冷水鱼网箱养殖业。在甘都镇西滩村养殖试验示范成功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带动,相继在甘都镇水车村,群科镇向东村,德恒隆乡哇加滩村,雄先乡米乃海等地建成了以百鲑鱼、三文鱼为主的冷水鱼网箱养殖基地60亩,设置方形网箱631个22716㎡,深水圆形抗风浪网箱62口17918㎡,其中,“十二五”期间设置方形网箱522个18792㎡,深水圆形抗风浪网箱28口8092㎡,建立健康养殖示范场7个,投放鱼苗58万尾,实现捕捞产量23.2万公斤,产值928万元。

  (六)设施农业发展明显加快。“十二五”末以来,化隆县以日光节能温室建设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得到长足发展。2010年至2015年已累计投入资金4047万元,新建日光节能温室710栋852亩。随着日光节能温室的扩展,有力地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发展,使蔬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2015年全县实现蔬菜产值1278万元,蔬菜生产人均纯收入425元,占当年种植业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4%。

  (七)“一村一品”经济明显增强。到2015年底,各类产业村达到40个,占到全县行政村数的10.5%,涉及全县8个特色产业,各类类别产品29个,参与农户达到7918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8.2%,完成特色农产品总产量2780万公斤,实现总产值3832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69.3元。树立了甘都镇水车村,群科镇向东村,德恒隆乡哇加滩村,雄先乡米乃海村的鲑鳟鱼养殖;甘都镇水车、列卜加村的地膜辣椒;甘都镇东六、东风村,群科镇新二村的薄皮核桃;群科镇日兰村的西瓜;群科镇先口一、则塘村,牙什尕镇牙什尕村鲑鳟鱼养殖、下多巴村的温室深冬辣椒;扎巴镇拉一、拉二的全膜马铃薯等一大批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一村一品”已成为化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特色现象,形成了产品类别较全,参与户数众多,带动效益显著的可喜局面。

  (八)合作组织建设明显加强。随着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截止2015年末,全县登记在册的各类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670个,其中省级示范社已达到14个,市级示范社66个,成员达26130人,涉及农户5927户,带动农户15320户。与此同时,一批以特色杂果、青稞、油菜等农产品运销为重点的农民经纪人不断涌现,年贩运农产品10万公斤以上的农民经纪人已达29人,年运销农产品340万公斤,加上合作经济组织和初级加工企业的收购,农产品年运销量达到416万公斤,有力地促进了化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九)土地集中流转明显推进。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机制,根据我县劳务输出量大,土地资源丰富的实际,采取出台《化隆县农村土地流转实施方案》、政府小额贴息贷款扶持等多种办法,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到2015年末,共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5.6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9.1%,带动农户2510户,土地转出方人均增收130元。在川、浅、脑三类生态区域建立百亩以上土地流转示范点10个、千亩流转示范点2个。通过农村土地集中流转,逐步实现了特色农业的规模化生产。

  (十)科技推广步伐明显加快。在科技推广方面,突出全膜栽培、优质豌豆等8大产业,重点推广高产模式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及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12项。引进名、优、新品种38个,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在科技培训方面,结合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阳光工程” 培训项目实施,2010年至2015年底,共培训农民技术员0.56万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0.29万人。通过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使农业实用技术应用覆盖率达到51%以上,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31%提高到2015年的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