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乡镇网

您好 欢迎来到特色乡镇网!

招商引资 |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商引资 > 特产专营 > 正文

“造血式”扶贫促农民增收 ——扶贫攻坚系列报道之九

时间:2015-12-01 00:39:14 来源:  作者:     【

  近年来,海东市结合各县(区)实际,根据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发展扶贫特色产业,培植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业,提高品质,扩大规模,以“造血”式产业扶贫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通过几年的发展,海东市扶贫产业形成了以民和为主的草蓄联动畜牧养殖;以民和、化隆、循化为主的冷水鱼养殖;以乐都、平安为主的富硒蔬菜种植;以互助、民和为主的獭兔养殖;以互助、平安为主的树莓种植;以循化、化隆为主的牛羊育肥;以民和、乐都、循化、化隆为主的大樱桃、核桃种植;以互助为主的杂交油菜、马铃薯制种;以循化、化隆为主的拉面经济。群众收入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产业化路子在不断拓宽,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目前,海东市以特色种植业、农区畜牧业、劳务经济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已经形成。

  互助县将树莓种植按照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谋划发展,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牵头、农户参与、部门服务的方式进行大面积种植示范和推广种植,实现公司与农户的双赢。

  “我在村里的树莓种植基地,已经干了有三、四年时间了,每年的工资都在涨,收益也越来越好了。”互助县塘川镇高羌村村民李建太说。

  截至目前,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区树莓种苗面积已达8000平方米,品种达到20多个,在互助北山、塘川、林川等地建成树莓种植基地3万亩,带动周边农户4500户,人均增收1500元。

  随着互助县树莓种植的不断推广和扩大,关于树莓的产业链也在逐步形成,树莓果酱、树莓酒等树莓产品在不断研发中。青海瑶池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常珊表示:“未来5年,要在全省逐步建成5万亩树莓生产基地,发挥树莓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带动万户农牧民共同致富。”

  除了树莓种植,还有很多产业带动了农民增收、脱贫。拉面 “拉”起了贫困县——化隆县。拉面产业作为海东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在不断“发酵”。在海东,拉面经济的主力军是青海回族、撒拉族农民,尤以海东市化隆县、循化县的农民为主。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海东市在外开办的拉面馆数量达2.3万余家,从业人员达15.2万人,海东拉面馆已经遍布全国270多个大中城市,几乎遍布中国东中部和沿海所有的市、县。

  以化隆县扎巴镇扎一村为例,2008年开始,扎巴镇扎一村5户农民,自发联保从政府那里得到10至15万元的贷款,到苏州、上海、广州、深圳去开拉面馆,3年间就还清了贷款。同时,在这5户的带动下扎巴镇扎一村280户村民中,有100多户都出去经营拉面了。

  拉面,拉着化隆县、循化县走向了富裕的道路,走出大山从事拉面行业的人,从小工做起,然后成为“拉面匠”,攒下点资金就去承包机关、学校食堂的一个窗口,再好一点就盘下一个小店面,小店面扩展成大店面。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脱贫,逐渐富裕。

  到现在,海东市通过多种措施做大、做强拉面产业,从政策、金融、培训等方面扶持拉面产业,2015年9月全省扶贫拉面培训基地落户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新区,将为海东拉面经济转型升级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队伍,能更好地实现创业就业和务工增收,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在新一轮的精准扶贫攻坚中,“造血式”的产业扶贫在不断拓展,根据海东的地域特色、自然资源、经济水平等因素,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实施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冷水鱼养殖、林果产业、富硒农畜产品开发、旅游产业、民族工艺品加工产业……产业不断丰富,走向产业链式发展,激发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挥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