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乡镇网

您好 欢迎来到特色乡镇网!

招商引资 |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商引资 > 特产专营 > 正文

同仁县坚持以优化产业布局增强经济综合实力

时间:2015-12-02 00:09:58 来源:  作者:     【

  “十二五”期间,同仁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等历史性机遇,在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一、农牧业基础得到加强,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地方支持农牧业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逐年增加,相继实施了一批菜篮子工程、设施农牧业、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等重点工程,先后共累计投入资金6.92亿元,比“十一五”增加了4倍。全县建成牧区游牧民定居房2678户,新建住房16.75万平方米,实施牧区草原新帐篷项目734户,惠及农牧民群众3.3万余人,累计建成日光节能温室标准栋436栋,在建光伏温室300栋,畜暖棚建设3517栋,比“十一五”期间增加1625栋,增长46.2%。

  2014年末,全县农牧业增加值达4.2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29.74%。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575万公斤,比2010年增长了9.9%;肉类产量达到0.4万吨(农业统计),比2010年增长了31.7%;蔬菜产量达到0.3万吨(农业统计),比2013年提高71.4%。“菜篮子”产品的市场供给率42.9%,比2013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全县草食畜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46.21%、42.37%,分别比2010年提高9.55%和9.63%。

  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2014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37.62元,较“十一五”末增加1973.23元,年均增长9.95%,每年保持了8%以上的增幅。农牧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农牧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5403.63元,比2010年增长145%,农牧民民生得到极大改善。

  三、农牧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特色农牧业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十二五”期间,全县农牧业围绕油菜、马铃薯、蔬菜、果品、牛羊肉、畜产品、饲草料等七大优势产业,加快了特色农牧业生产基地和产业带建设,畜牧业初步形成了肉、奶等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化饲养比重达到30%,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比“十一五”末提高了3个百分点。

  四、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止。“十二五”期间,持续加大退牧还草和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力度,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草原面积403.72万亩,涉及牧户11389户;累计建成畜暖棚3517栋、总建设面积达42.2万平方米,休牧围栏65万亩,鼠虫害防治372.4万亩,虫害防治60万亩;每年人工饲草料种植2万亩。牧草(鲜草)由“十一五”末的每亩198.8公斤,提高到“十二五”的每亩220.35公斤,植被覆盖度由“十一五”末的45.5%,提高到“十二五”的58.6%。

  五、农牧业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十二五”期间,不断加大动植物保护、种养业良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草原防火体系等能力建设,全县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到100%,上市动物产品检疫率达到100%。推进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十一五”末的2家发展到177家,增长了88倍。

  “十三五”期间,全县将紧紧抓住省委实施三省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青海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和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以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保障农产品供给、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推动农牧业科技进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进农牧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建设,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高原特色同仁特点现代生态农牧业,推动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