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乡镇网

您好 欢迎来到特色乡镇网!

乡镇风采 |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镇风采 > 乡镇名企 > 正文

天津经济多管齐下“转方式调结构”成效初显

时间:2015-12-04 00:21:34 来源:  作者:     【

  近十余年来,天津一直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增速持续位居前列,但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新常态下,天津“工业独秀、投资引领”的发展方式瓶颈凸显。对此,“十二五”期间天津矢志转型、多管齐下主导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目前已见成效,增长新动力初步显现、经济增速企稳回升。

  推动传统工业基本面转型升级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天津长期是“工业城市”,工业兴则发展稳。而在资源环境瓶颈凸显、亟须转变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工业整体转型升级、找到更可靠动力,是天津经济新一轮发展的首要命题。

  对此,近年天津工业奋力转型,在增量上坚持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在存量上推动万企转型、淘汰落后,逐渐摆脱了“老工业城市”的发展桎梏,焕发出新的活力。

  “十二五”时期,天津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约12%,2015年预计超过3万亿元。这一时期天津引进的多个先进制造业项目,目前已发展壮大成为天津工业的核心支撑,带动地方工业整体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三机一箭一星一站’逐一落地,空客、中航直升机、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龙头企业集聚,表明天津已成为国内既有航空又有航天的产业基地。”南开大学教授周立群说。

  不仅航空航天,天津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工业领域,也形成产业集群,“天河一号”、“曙光星云”、“百万吨大乙烯”等“种子项目”正带动先进制造业链条不断延伸。

  记者从天津市发改委获悉,目前天津已有21家企业跻身“中国制造业500强”,建成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出东丽华明循环经济、北辰高端装备制造、宝坻九园低碳产业等一批战略性新型产业基地和创新型产业集群。

  除了“引进”增量,天津还提出盘活存量,引导数以万计的传统工业企业适应新形势,“甩开包袱”主动转型升级。

  2014年初天津市政府印发万企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4-2016年),提出三年内支持首批1.2万家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企业整体效益提高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000家以上。

  通过“改造提升、产业转型、关停重组、载体升级”以及“补相关方、补转型升级、补人才培训”等疏堵结合的政策设计,近两年来,天津有近万家中小企业走出了“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境。其中大量传统工业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又重新嵌入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链上。

  “科技引领”积蓄新一轮发展巨大潜力

  2010年,天津提出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并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这一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后郑春阳作为天津市引进人才,将工具酶制剂全国领先的生物科技项目带到天津滨海高新区留学生创业园。

  经过五年发展,郑春阳创立的强维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入选“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旗下化妆品品牌也在国内高端化妆品市场赢得一席之地。11月初,强维特公司还获颁“天津市耐高温工业酶企业重点实验室”,标志着公司研发能力进一步得到认可。

  “十二五”时期,数以万计、“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天津孵化、壮大。它们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其中,数千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顶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凭借“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杀手锏”产品,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目前,大推力火箭、无人机、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系统、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生物降解冠脉支架、以石墨烯和活性炭为原材料的超级电容器等一大批国际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产品,正在释放推动天津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巨大潜力。

  科技型企业迸发的背后,是一支规模庞大、能力顶尖的科研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在津两院院士有36人,天津引进聚集了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4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5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7人,国家优秀创新群体和团队达到44个。

  天津市科委主任赵海山说,“十二五”期间,天津综合科技的进步速度持续位居全国前列。而随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创特区”陆续启动建设,天津科技工作还将进入“跃升期”,科技力量将成为天津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强力支撑。

  民营经济带来稳增长关键动力

  今年前三季度,天津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速达22.1%,快于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12.7个百分点,比重达到44.6%;民营商品销售额增长19.8%,快于限额以上销售额11.2个百分点,比重达到41.2%;民间投资增长16.8%,快于全社会投资3.3个百分点,比重达到59.5%。

  同期,天津市新注册企业51252家,其中民营企业49281家,占比96.2%,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科技服务、租赁和商务等服务业领域。

  规模接近“半边天”、增速“一骑绝尘”的民营经济,已经是目前天津经济稳增长的“新亮点”和“新引擎”。

  事实上,释放微观经济主体活力,支持民企、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也是天津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重要举措,旨在增强经济应对复杂环境的“耐力”。

  天津抓住“市场准入”和“融资难”这两个近年来制约民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牛鼻子”问题,作出一些政策安排。

  2013年底,天津出台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全面放开竞争性行业和领域”,鼓励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进入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能源、城市供水、城市燃气、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公用事业和金融、航运、电信运营、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建设及育幼养老、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行业和领域。

  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2014年底天津出台了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天津市和区县筹集60亿元财政资金,对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首笔贷款、信用贷款形成的坏账损失,给予50%的补偿。

  此外,今年1月到9月底,天津专门开展“促发展、惠民生、上水平”活动,抽调党政机关干部和金融系统工作人员共2900名,成立服务工作组570个,以“助小微、促创新、促创业”为主题,发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