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一头跟农作物生长关联;一头又跟菜篮子有关。农产品要丰产,就要防治病虫害,就要喷洒农药;但是如果过量使用就会危及菜篮子的质量安全。怎样尽量减少农药的喷洒数量,兼顾农业丰收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也是农业部门正在着手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农业部提出了“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战略”,力争到2020年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农药防治病虫害为农业丰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每年的丰收几乎都是虫口夺粮。也应该看到,由于农业生产过分依赖农药,大量农药通过径流、渗漏、漂移等流失,污染了土壤和水体,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当前农药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用量大、使用不规范、利用率低三大问题。我国农药使用量占世界总用量的七分之一,利用率却不足三分之一。
市农业植保站专家杨爱宾告诉记者,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浓度使用农药;农药药械不合格,跑冒滴漏严重。由于农民对正确使用农药的知识相对缺乏,加上防治心切,促使他们大剂量使用农药。比如,2012年一些区县发生玉米黏虫,就大剂量使用杀虫农药。有些农户喷洒的农药浓度竟然是标签规定浓度的好几倍,虽然杀死了黏虫,但是在客观上对农业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其实针对农业病虫害的防治,国际上都采取农药防治手段,只不过发达国家农药使用量较小,而且使用科学,农药的利用率较高。而在我国,有时为了追求高产,一些农作物会过量使用农药。水稻从插秧到收割,一般需要喷洒4次农药;小麦需要2-3次,棉花对农药的需要量更大。然而最让人担心的还是设施大棚蔬菜用药,一些菜农为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就大剂量使用农药。有些农民喷洒菜田的农药浓度竟然是标签规定浓度的3倍左右,而且把蔬菜从里到外全部喷洒,农药用量很大,不但造成质量安全隐患,而且还会让害虫产生抗药性,形成恶性循环。
近年来,本市农药管理部门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严格规范农药销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依然有少数村庄的农药销售店经营者只顾卖药,只管自己小店的经济效益,对于普及科学使用农药关注度不高,缺乏“庄稼医生”。还有些小店一味推销厂家的新农药,号称价钱低、药效好。殊不知,这些说法只是店主替厂家做广告而已,把农户当试验品,自己拿回扣。
实现农药零增长,就要严厉打击查处假农药、劣质农药,提高农药质量,减少低效农药投入使用,从而减少农药使用量。今年前11个月,市农药检定所收缴高毒、过期、劣质农药共计22.1吨;组织进行了多次农药市场抽检,共抽样478个,立案处罚质量不合格农药66批次,为农业生产用药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大力开展农药“隐性成分”专项治理,确实减少农民误用。农药产品中“隐性成分”会让农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滥施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风险高。为此,该所组织开展打击非法添加“农药隐性成分”行动,研究制定了农药隐性成分检测方法,并对今年抽检的478个样品开展隐性成分筛查,对34个批次添加隐性成分的农药进行了处罚,减少了农药误用和滥用。
更多农资资讯,尽在中国农资网(www.zhongnong.com)
[编辑:xiaolu]
2016-01-27
2016-01-26
2016-01-26
2016-01-26
2016-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