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都去了哪儿?原来,变废为宝做了基质,用来提供种苗健康生长所需。在绿色食品成为主流消费要求的今天,以农作物秸秆为基质主要原料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具有投资少、成本低、用工少、易操作和产品高产优质等显著特点,深受广大生产者青睐。——编者
本报记者 李飞
“我们不仅要让花卉长得快,还要让它们长相统一,就像天安门国旗班的战士一样。”在河南洛阳国豫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的花博园里,公司总经理马建国对他用穴盘基质培育的花卉十分得意。
马建国的花卉国旗班“培育基地”在克隆组培快繁中心里。在这里,花卉种苗扎根在穴盘上的基质里。花卉种子萌发、种苗生长所需要的全部水分、矿质养分都由基质提供,通过精准地控制基质的各项特性,花卉就可以按照“国旗班”的标准统一地生长了。
作为种子和种苗发育成长的“温床”,基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尚庆茂,在他的一篇题为《育苗基质的科学配制》的论文中开篇如此写道:“育苗基质溶氧量、微生物多样性与种子霉烂、苗期猝倒病、根腐病等病害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基质配置不好常常导致烂种、出苗率降低、幼苗营养缺乏、烂根、徒长等。”
好基质,什么样?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不“偏科”
湖北孝感孝南区福良山茶苗繁育基地,是华中地区最大的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每年繁育茶树种苗近千万株。基地负责人乐子华告诉记者:基地销售茶苗时,连同基质一起,每株售价0.35元。
“为什么要连基质一起卖?”记者问。“茶苗幼苗是在基质环境中长大的,这样就相当于给茶苗移栽一个适应过渡期,要比裸根苗的成活率高得多。”乐子华解释说。
和绝大部分基质栽培一样,福良山茶苗繁育也在穴盘中完成。通过对穴盘基质的精确控制,茶苗获得了比土壤更好的生存环境。如果直接移栽的茶园里,就可能产生各种不适应症状。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如果基质没有配置好,幼苗的成活率也会远远低于土壤环境中。事实上,穴盘育苗,幼苗根系发育空间小,基质含水量、透气性、pH值等很容易在短期内发生很大的变化。要保证幼苗成活,基质首先要合格才行。
那么,怎样的基质才是合格的呢?尚庆茂告诉记者,评判基质的好坏,一般可以从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三方面来看,“三门课”都及格,才是合格的基质。
物理特性包括粒径、容量、孔隙度、持水力等。比如,基质中水分和空气是在孔隙间反向移动的,水分渗出来,或者蒸发掉会产生孔隙,使空气进入。如果水分过多,渗出或蒸发过程比较慢,就容易造成缺氧。幼苗吸收矿物质养分也要靠水,如果水分过少,就会造成营养不良。
化学特性包括有机质含量、矿质养分含量、pH值,以及EC值(电导率)。其中,pH值和EC值最为关键,两值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植物幼苗生长。pH值决定矿质养分的有效性和微生物多样性,低pH值可使铁、锰、铝的可溶性增加,而这些元素与磷反应,会减低磷的有效性;提高pH值则有可能造成多种微量元素的潜在缺乏。EC值反映基质可溶性盐的含量,EC值过高基质水势随之降低,导致幼苗根系吸水困难;EC值过低,极可能致使基质养分缺乏,叶色变黄细弱。
生物学特性包括基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这些指标与根际病原菌的繁殖、有机质分解有关。“尤其要注意的是,育苗基质应严格杜绝病原菌、害虫虫卵和杂草的侵染。”尚庆茂特别提醒道。
好基质,怎么配?秸秆、蛭石、洗衣粉,齐上阵
像拼魔方一样,拼好基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种任意一面已经很不容易,要把所有的面都拼齐,单靠一种材料是很难实现的。
山东泉林纸业每年收购大量玉米和小麦秸秆,大部分做成了草浆,用于造纸;还有为数不多的小部分,则用于制作基质。在泉林纸业下属的泉聚苑生态农场,记者看到,该农场所使用的基质主要由草炭、玉米秸秆、木屑等组成。
基质由哪些组分混配而成?尚庆茂做了更详细地解释:“大体上,可以分为有机组分、无机组分和微生物组分。”
包括草炭、玉米秸秆、木屑等在内,还有常用的椰子壳纤维、甘蔗渣、食用菌栽培废料、花生壳,以及蚯蚓粪、鸡粪、牛粪,甚至蜂巢等,都可以做基质的有机组分。有机组分可以提供根际微生物所需要的有机碳源,同时有机组分含有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还保持基质适当的孔隙。
无机组分包括蛭石、珍珠岩、煅烧土、河沙和多种化学肥料。蛭石、珍珠岩等主要是为了调节基质的孔隙度和持水力。国外很多基质的无机组分还会混配石灰,用来中和草炭的酸性,补充基质的钙、镁含量。
除了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之外,幼苗生长还需要各种植物促生菌,也就是微生物组分。“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等是目前证明有效的植物促生菌。”尚庆茂告诉记者,在国外,专业的育苗基质生产上,还会加入少量的湿润剂,使基质能被水所润湿,洗衣粉就是一种常用的湿润剂。
本报记者 缪翼
小麦秸秆,混合以其他农业废弃物,经过发酵制成菌糠,用以生产双孢菇;再利用双孢菇废料,也就是废菌糠,添加玉米芯制作新的菌糠,可以用来生产草菇;再产生的废菌糠,添加鸡粪还可以做菌糠,林下培养鸡腿菇和平菇;最后利用鸡腿菇和平菇的废菌糠,能够生产生物有机肥,用来还田。
一根秸秆,四次利用,三次做基质培养食用菌,最终以有机肥形式回到田间——这一招,正是山东省济宁市忠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攻关拿下的基质循环利用技术。
这几年,秸秆的出路成了全社会关心的大事。每到小麦和玉米成熟时节,如何处理秸秆,都是济宁市任城区农业局头疼的大事。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任城区农业局引导忠诚农业科技公司进行技术攻关,成功完成了利用小麦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发酵生产双孢菇的技术突破,实现了双孢菇、草菇、鸡腿菇、平菇的工厂化、智能化生产,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难题。
“食用菌菌棒的主要成分是秸秆、家禽粪便等,目前我们每天无害化处理、发酵、利用小麦秸秆180吨、家禽粪便180方,基本上解决了任城区小麦秸秆的使用问题。”公司总经理臧秀霞告诉记者,食用菌品种不同,所需基质就不一样,为了实现“一料多菇”,不浪费生产各环节产生的“废物”,公司加大了科技投入,成功完成了利用双孢菇废料工厂化生产草菇的研究,实现了利用双孢菇废菌糠年产草菇2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国内首家草菇智能化、工厂化生产基地。
同时,为了使草菇废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公司利用草菇废菌糠进行林下种植鸡腿菇、平菇的实验,也取得了成功。这一新模式不仅再次实现了变废为宝,而且为农民的林地找到了新的增收途径,尤其对有着“苗木之乡”之称的任城区而言,更是宝贵。
臧秀霞介绍,经科学分析,种植鸡腿菇、平菇后的废菌糠,依然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公司据此又利用鸡腿菇、平菇废菌糠,生产生物有机肥。“前几天,济宁的一场大雪耽误了生物有机肥厂的工期,等明年再来看时,一座年产4.8万吨的有机肥厂就肯定建起来了。”对公司摸索出的秸秆—基质—有机肥循环利用模式,臧秀霞信心满满。
成堆的秸秆经粉碎发酵后,变成育秧用的基质土。育出的秧苗,10天后比同期土育秧苗高出一个芽尖。这是笔者今年五六月份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涛旭农机专业合作社育秧棚看到的新景象。
“以前农民收了油菜,田里秸秆大多一烧了之。育秧时,先挖土晾晒,磨粉筛土,还要拌土,费工费时,土壤中的草籽、除草剂还影响种子发芽率。”县农机局局长彭开权说,为解决秸秆综合利用和水稻育秧问题,该县从江苏省兴化市引进水稻育秧基质生产技术。“今年全部采用秸秆基质育秧,播种面积5000亩。”涛旭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涛涛说,基质是用稻秆和草炭灰等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特点是松软,富含营养,而且经过高温杀菌,不含草籽。与传统营养土育秧相比,基质育秧技术简单、省种、发芽率高;秧苗素质好,方便栽插,无缓苗期,插后就返青;每亩节约成本10元,增产10%以上。
3年内全市80%以上水稻机插秧将采用基质育秧技术。据测算,荆门190万亩水稻如果基质育秧面积达到50%,80%的油菜秸秆可被消化。据荆门市副市长郑中华介绍,无土基质育苗的好处很多,除了秧苗根系发达、出苗率高外,机插秧时损伤小、返秧快、成本低,更重要的是还能节省用土和增产。杨富春 彭文洁
当前,很多经济作物区由于多年重茬种植,加上化肥、农药施用不合理,导致连作障碍严重,造成作物病害多发,生长不良、产量和品质下降等诸多问题。以山东省安丘大姜为例,目前,较为严重的病害主要是生姜茎腐病、斑点病和姜瘟病,一般发病率20%~40%,高的在70%以上。
在克服土壤连作障碍方面,科研单位和企业都研发了不少技术和产品,既有进行土壤熏蒸的药剂,也有改良土壤的肥料产品。这些产品使用后,效果参差不齐。从去年开始,安丘市德祥成种植专业合作社摸索出“土壤消毒+基质置换”技术,在克服大姜重茬病害方面取得了不错效果。
德祥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大勇介绍说,合作社的这套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首先用无毒、无残留的二氧化氯对姜田土壤进行消毒,再用栽培基质替换大姜定植穴周围的土壤,二次投入防护性药剂,然后就可以定植大姜。在大姜定植后,针对生长所需,补充专门的有益菌。
据介绍,采用这些技术,大姜土传病害的防效在95%以上,增产幅度为20%以上。今年,合作社社员赵连宪的4亩大姜采用这项技术,大姜亩产超过1.5万斤。“我们这边属于丘陵地区,地力瘠薄,采用这些新技术,不仅姜瘟病没有发生,一亩产量还比去年高出5000斤。”他说。李伟
责任编辑:王伟2016-01-26
2016-01-26
2016-01-26
2016-01-26
2016-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