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乡镇网

您好 欢迎来到特色乡镇网!

特产博览 |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产博览 > 特产文化 > 正文

【移动互联网+陇特色产品】(甘南篇)

时间:2015-12-16 00:21:29 来源:  作者:     【

  介绍: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对高寒草原有极强的适应性能。公牛粗犷雄壮,母牛温顺清秀,毛色较杂,黑牦牛居多。牦牛不仅生产营养丰富的乳和鲜嫩味美的肉,还生产皮、毛、骨等工业原料,而且是草原上骑乘和驮运的役畜,享有高原之舟的美称。有着亚洲第一天然优质牧场美誉的玛曲县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高原牦牛和优质肉羊等高原畜牧业。

  介绍:甘肃甘南盛产冬虫夏草,是当地一大特产,在州内玛曲、碌曲、夏河三县均有分布。生长于3000-3600米高原草甸地带。冬虫夏草性温和,味微甘、气芳香,有滋阴,壮阳,益髓、止血、止咳、益气、明目等功效,对年迈、体弱、消化不良及多种慢性病也有疗效,向来是一种珍贵补品。

  甘南藏羊

  介绍:甘南臧羊细分下来有三种:甘加羊,主要分布在夏河县甘加地区。现有约20余万只。甘加羊偏毛用,体格较小而结构紧凑,躯体白色者约占93.19%,毛被呈开发型,毛辫长26.10厘米,呈波浪弯曲,光泽好,油汗正常,净毛率高。因其羊毛工艺价值高,是优良的地毯用毛。欧拉羊主要分布在玛曲欧拉,体格高大粗犷、头狭长,多肉髯。四肢及颈、胸部多为黄褐色,纯白个体极少。欧拉羊突出的特点是体大膘肥肉多,成年公羊活重75.18公斤,母羊58.51公斤。成年羯羊屠宰率50.18%,胴体重35.18公斤,内脏脂肪3.38公斤。黑紫羔羊,系山谷型藏羊的一种优良裘皮用羊。产于临潭、卓尼的龙元、总寨、三岔、冶力关、洮砚等地。此羔皮具有被毛柔软、毛尖黑亮,毛根黑紫色,花纹美观等特点,而且吸热保暖,皮板轻柔,是名贵的裘衣用皮,故驰名古今,在国内外均享盛誉。

  狼肚菌

  介绍:狼肚学名羊肚菌,属囊菌类。甘南州内卓尼、临潭、舟曲、迭部等县针叶林内多有分布。狼肚富含蛋白质,又含有19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味极佳美,有素中之荤的美称,是著名山珍,又兼药用。

  藏獒

  介绍:藏獒是藏族群众在高寒生态环境中,长期选育和保存下来的珍贵牧羊大型犬种,它对青藏高原寒冷的气候,严酷的自然环境适应力强。具有五千年的生存发展史,是我国乃至世界唯一被保存下来的原始珍贵犬种。藏獒主要分布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的黄河首区甘南玛曲地带。

  蕨麻猪

  介绍:蕨麻猪肉质细嫩,皮薄而膘厚适度。除供鲜肉食用外,更多做为腊肉,味鲜美。蕨麻猪又称山猪,是小型原始地方猪种。是由野猪驯化而来,具体来源和驯化时间无确据可考。甘南州海拔高气候寒冷,农作物生长期短,饲料缺乏,猪只终年靠放牧采食为主,经漫长的繁育发展,逐步形成了这种特殊猪种。蕨麻猪主要养在海拔略低的草原和河谷地带的农区或半农半牧区。具体分布在碌曲县的西仓、双岔、阿拉和合作一带。

  河曲马

  介绍:河曲马是我国的一个优良地方品种,产区分布在黄河首曲的广阔草原上,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牧区和青海省河南蒙古自治县等地区,以甘南州的曼尔玛(乔科)和四川省阿坝州的素克藏所产河曲马品质最佳。1954年原西北畜牧部正式名为河曲马,甘南州河曲马场是选育繁殖河曲马的国营马场。河曲马在甘南州境内主要分布在玛曲、夏河、碌曲三县,以玛曲县(含国营5806匹)所产数量最多,品质较优。河曲马体形结构匀称,耳长敏捷,胸深广,背长腰短平直,四肢关节筋腱发育壮实。毛色以黑、青为主,也有骝、栗等色。河曲马繁殖性能好、遗传性稳定,性情温顺,气质稳静,对高寒多变的气候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骑乘,行走自如,特别以善走沼泽草地而著称。因其适应性强,具有挽乘驮载兼用的体形,役用性能颇佳而享誉骑兵与各地农牧民。

  舟曲花椒

  介绍:甘南州舟曲县憨班乡果者村特产花椒,当地称舟曲大红袍。

  卓尼蕨菜

  介绍:蕨菜多生长于阴坡或疏林及荒地上,是多年生草本,凤尾科蕨属植物。期幼菜茎叶卷曲如小儿拳,是上等山珍,味香可口,营养价值极高,即可鲜食,又便于腌制。经腌制的蕨菜色泽翠绿,茎叶鲜嫩。蕨菜是甘南州的特产,合作市、夏河、碌曲、玛曲、临潭、卓尼、迭部、舟曲等7个县市实际上均有分布。

  临潭猴头菇

  介绍:猴头菇是甘南州临潭县的特产之一,生产于林间树木之上,主要产于临潭新城等地。临潭猴头菌是鲜美无比的山珍,菌肉鲜嫩,香醇可口,有素中荤之称。猴头菇属菌类植物,形似猴头,故而其名。猴头菇(学名:Hericium erinaceus),又叫猴头菌,猴菇菌,猴菇,猴蘑,是中国传统的名贵菜肴,肉嫩、味香、鲜美可口。猴头野生猴头蘑多生长在柞树等树干的枯死部位,喜欢低湿。

  舟曲核桃

  介绍:甘南州舟曲县地处北亚热带和温暖带交错地带,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水肥条件相对较好,具有非常适宜核桃生长发育的优越的自然条件。舟曲核桃栽培历史已久,以曲瓦、巴藏、大峪、憨班、峰迭、城关、八楞、铁坝、博峪等乡栽植为多,品种有厚皮,露仁(蛋壳核桃)等,以露仁核桃为佳,果仁饱满,含油量高,壳体酥脆,果实色白,自古被誉为鸡蛋皮核桃,利核易剥,甘香可口,营养丰富。

  舟曲纹党

  介绍:舟曲纹党产于舟曲铁坝、博峪等乡,生长在海拔2000-2600米之间的高山林缘、灌丛稀疏的深沟地带,有晶党、散党、防党之称,有野生和家种之别,其根体硕大,肉质饱满,味甘性平,具有补脾、益气、生津之功能,是舟曲经营的大宗药材之一,远销四川、广州、天津、上海等地,同时出口。

  甘南蕨麻

  介绍:蕨麻系高原蔷薇科野生植物,为蔷薇科植物鹅绒委陵菜的块根,可煮粥煲汤,产量十分稀少,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维生素,有人参延年益寿的功效,因此被人们美誉为人参果。甘南各地均有野生出产。

  民俗工艺篇

  唐卡

  介绍: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作品。

  藏饰

  介绍:指具有藏民族特色的饰品,一般以天然宝石、动物骨骼、藏银、藏铜手工制作。藏饰的材质、图案多被赋予吉祥的寓意,带有浓烈的藏传佛教的色彩。

  卓尼鹦哥绿

  介绍: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洮砚原料鹦哥绿,产于甘南州卓尼县境内,远近闻名。

  临潭铜锅

  介绍:铜锅的铸造技术在甘南临潭县旧城历史悠久,技艺独特。早在清朝末年,旧城铜器铸造名匠牛建文就开设铸造作坊,铸造铜锅、铜火盆、铜炉、铜瓦、铜佛等。其生产的铜器远销西北各地,特别是由传统工艺铸成的铜锅,不但经久耐用,雕刻工艺精美,而且规格可大可小,最大的可容纳150桶水,可供3000人同时用餐,具有真正的大锅饭风采。由于雕刻工艺精美、规格可大可小的铜锅生产工艺是现代工业流水线暂时无法替代,时至今日,旧城牛氏家族铸造的铜锅仍然深受到甘、青、川一带用户的喜爱,尤其在寺院,大至可装100多桶水的铜锅、小至寺院供桌上作为酥油灯的铜盆,依然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铜锅铸造是一项技术要求非常高的工作,为防止泄密,用工一般只限于家族内部成年男子,且关键的浇铸环节往往是在深夜进行。如今,虽然那样的保密措施不再十分必要,但依然作为传统的一部分,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

  特色饮食篇

  青稞酒

  介绍:甘肃甘南的青稞酒是当地的名酒,是用本地产的青稞酿制成的低度酒。制成的青稞酒酒色橙黄,酒道醇香,酸中带甜,酒精成分很低,只有15-20度,是当地藏族群众待客的佳酿。

  红景天

  介绍:红景天的应用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青藏高原的人就以它入药,以强身健体,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红景天的适应原样作用,能提升肌体对有害刺激的非特异性抵抗力,加强肌体的适应性。透过增强体内细胞的氧气扩散,或氧气运用效益、抗氧化的能力,有助提高身体对缺氧刺激的适应力。

  手抓羊肉

  介绍:手抓羊肉,是甘南州碌、玛、夏、合等牧区群众款待尊贵宾客的美味。现宰的大块肥羊手抓肉,放入沸水中,放入大粒花椒、红辣椒、精盐等少许调料,血干即可食用,以刀撕切,手抓入口,味道鲜美无比,营养丰富,尤以胸叉肉为最好。

  甘南藏包

  介绍:甘南藏包子,又称卓华包子,因形如牛眼睛,又有牛眼睛包子之称。将牛羊肉绞碎后加食盐、花椒,再加入少量水份搅匀成馅子,用不发酵的死面包好蒸熟。其形似宝瓶,皮薄多汁,色味俱佳,被誉为水晶包子。吃时需先从顶端吸吮包子内的油水,然后食之,如果拿起包子就咬,就会油水四溅,使人狼狈不堪。

  牦牛酸奶

  介绍:甘肃甘南藏族的酸奶是吃的,酸奶冰凉如冰淇淋,酸甜如杨梅,佐以本地产厥麻,撒上砂糖,是夏季最佳的饮料。

  糌粑

  介绍:糌粑是甘南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用青稞或豌豆等炒熟之后磨成面粉,食用时拌和酥油茶用手捏成团吃,也可调以盐茶、酸奶或青稞酒。与酥油茶一起搭配,别具一番风味。不过初食糌粑可能会吃不惯,建议酌情少点。

  临潭藏族奶茶

  介绍:藏族地区有句俗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由于藏族人民常年食用肉类、糌粑等酸性食物,缺少蔬菜、水果,人体缺乏碱性。常喝奶茶可以调节体内酸碱平衡。奶茶在藏区制作方法很多,最普遍常用的是将松州(今四川松潘地区)茶(以大叶枝梢为主,也叫大茶)文火熬制,滤掉茶渣后加入新鲜牛奶,佐以盐巴、核桃、花椒、曲拉(干奶酪),滚沸三遍即可饮用。能溶解脂肪、消食解腻,清脑提神、止渴生津。

  火烧蕨麻猪

  介绍:流行于甘肃甘南州一带。以蕨麻猪为原料外裹泥巴暗火中炮制而成。蕨麻猪为甘南草原特产,因当地人所饲养的猪常在草原觅食蕨麻,故名。此种猪肉质嫩而味鲜美,少脂肪。此菜的特点是皮脆肉嫩,味道特别鲜美。

  舟曲擀汤面疙瘩

  介绍:舟曲擀汤面粉用荞麦加黄豆混合加工而成。食用,手工擀成,用刀切成细面条,佐以辣子酸菜浆水。面条乳白,汤清而不浑,食之脆嫩爽口,无豆性味。盛夏歇工,吃一顿擀汤面疙瘩,既能充饥,又能解暑,是半农半牧区和农区群众喜爱的美食之一。

  夏河蹄筋

  介绍:以羊蹄筋为主料,配以木耳、黄花等分别蒸、煮而成。特点是柔滑鲜香。此菜始源于甘南一带,据传明代已著名。

  舟曲洋芋搅团

  介绍:舟曲俗谚:要得吃好饭,洋芋砸搅团。砸洋芋搅团,先用光滑硕大的洋芋煮熟剥皮,盛在专用木槽中,用木榔头轻轻揉搓,待洋芋成团则用力夯砸,直至洋芋团变成一整块。洋芋搅团多配酸菜,苦根儿咸菜。酸菜用油加葱、辣子面儿和调料炒成,加水煮沸成为带浆水的菜汤。苦根咸菜切细加辣面用热熟油浇好。先在碗中盛小半碗带汤的酸菜。再将洋芋团夹成小块放入碗内食用,搅团柔软细腻,菜汤酸辣可口。食之,余味无穷。

  蕨麻哲则

  介绍:将大米煮到七、八成熟,捞出后用冷水冲去面汁,拌以酥油,放笼内蒸熟。另将蕨麻煮熟,食用时在一个盘内将大米饭和蕨麻各盛一半,加上白糖,浇上酥油乘热吃,味道绝佳。多流行于甘南牧区。

  卓尼贴锅巴

  介绍:将青稞面发酵和成面团,压为薄饼,贴于大铁锅内帮,锅底留适当水,待锅开即可用温火焖熟,与小麦面做成的馍相比,别有风味。

  多食合

  介绍:甘南牧区独有的野外食肉方法。牧人们先将羊肉与骨头分解,再将肉割成块,堆在一起。加上食盐、花椒粉等调料拌匀,然后撑开事先洗好的羊肚,塞一把肉,装一块烧红的青石头蛋,直至肉和块装完后,用绳子把肚口扎牢,不让里面的热气遗漏。这时,羊肚里嘭嘭鼓涌,似欲崩破,再轻轻翻滚待热气降温,停下崩跳时,用刀划开一点口子,取出积在里面的肉汁,然后将肚皮整个划开,吃一块肉,喝一口汤,其滋味别具一格,任凭炒吃烤吃,任凭加什么调料,都无法与之相比,真是妙不可言。

  哈居

  介绍:也称辣子尕勺,将羊肉剁碎,下在凉水里边煮边搅,开锅后加盐,调料及葱花,盛在碗里再调油辣子,然后拌好糌粑用拇、食、中三指将拌好的糌粑一小块捏成勺形,再用小勺连肉带汤舀入糌粑捏的勺里食之,不但别有风味、而且增热抗寒,是藏区冬季早晨的佳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