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乡镇网

您好 欢迎来到特色乡镇网!

特产博览 |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产博览 > 特产文化 > 正文

武威市凉州区壮大提升特色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时间:2015-12-16 00:21:29 来源:  作者:     【

  原标题:壮大提升特色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武威市凉州区现代农业发展综述

  特约记者 程勰

  武威市凉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石羊河流域中上游,耕地面积145.6万亩。全区辖37个乡镇、2个生态建设指挥部,总人口103.52万人,农业人口74.12万人。2014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54.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404元,粮食总产量达69.64万吨,瓜菜总产量达155万吨,肉蛋奶总产量达16.97万吨,是全国粮食生产和生猪调出大县、全省肉牛产业大县、肉羊产业强县、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北方设施蔬菜规模化种植基地、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近年来,凉州区认真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全面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整区域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壮大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节水高效农业、以草食畜牧业为主的循环高效农业、以优质林果为主的区域性特色高效农业,提升现代种业,马铃薯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加快培育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合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设施蔬菜产业保持良好势头。全区选择重点区域、重点村组,以现有生产基地或示范园区(点)为核心,增量扩面,以点串片,多片成园,规模发展,建成日光温室千亩园区15个,区级日光温室示范点332个;采取品种更新、技术集成、市场营销、品牌培育、强化装备、品质提升、产能提高、跟进培训八项举措,全面提升设施蔬菜的生产效益。2015年底,全区累计建成日光温室10.1万亩,设施蔬菜总产量达60万吨,总产值达21亿元,农民来自设施蔬菜的纯收入达201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

  设施畜牧产业快速提升。该区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稳定发展生猪产业,深入推进设施养殖提质增效,加快出口畜产品基地建设,狠抓标准化规模养殖、品种改良、饲草料生产、科技服务、疫病防控、质量安全和加工销售等,大力推进畜牧业全产业链开发。2015年底,全区累计建成养殖暖棚29.9万亩,规模养殖场(小区)1162个,畜禽饲养量预计达1605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达27.5万吨,实现畜牧业增加值26.2亿元,人均牧业纯收入达351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

  特色林果产业强势推进。全区坚持适地适树、沿路、近水和择优的原则,串点连线,补齐成片,统一规划,分户建园,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建成连片林果示范点13个,面积2万亩。2015年底,全区累计建成特色林果基地75.7万亩,(皇冠梨40万亩、酿酒葡萄11.3万亩、核桃11.8万亩),实现了人均1亩特色经济林。

  现代种业等特色产业规范发展。该区以提高单产,增加效益为目标,开展玉米高产模式攻关,全区玉米播种面积69.1万亩,其中玉米制种15.24万亩,玉米总产量53.3万吨,现有玉米制种企业16家,年加工种子

  能力16万吨;依托基地重点引进、培育、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实施规范化种植,全区种植马铃薯14.15万亩,总产量33.8万吨;按照效益优先、相对集中、区域发展的原则,加大中药材种植标准化基地建设,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4.23万亩,总产量3.63万吨,年加工能力超过1000吨的药材加工企业7家。(下转农牧特刊三版)

  (上接农牧特刊二版)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推进。该区坚持集约开发、集约经营的原则,把开发利用沙漠作为目标和方向,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加快土地流转,连片规模种植,全力推进甜高粱种植基地建设。2015年,全区完成甜高粱种植面积11.67万亩,建立集中连片千亩以上种植示范点18个。建成青贮池2195个185万立方米,购置揉草机、打捆机、裹膜机等加工调制机具6839台(套),完成甜高粱青贮70万吨。

  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面推进。2015年,该区印发了《凉州区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产品经营、农业投入品监管、质量安全可追溯、安全诚信五大体系,在羊下坝五沟、凉州黑牛等示范基地率先推行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截至目前,全区已备案出口农产品基地22.7万亩,建立出口农产品基地61个23.8万亩,辐射带动面积40万亩,实现农产品批量出口,出口额8000多万元。

  高效大田节水技术整区域推广。全区大力推广垄膜沟灌、垄作沟灌、膜下滴管等高效农田节水技术。2012年该区成为全省第一个推广100万亩高效节水技术种植的县区,2013年实现了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整区域推广。全区2010~2015年累计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548万亩,六年累计增产36.3万吨,增收6.7亿元,节水3.9亿立方米。高效农田节水技术的推广,有效破解了结构性用水矛盾突出的问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示范园区引领作用突出。通过整合项目,齐抓共管,集中力量,加大示范园区建设力度,按照规划整齐、设施配套、高效节水、管理科学、功能完善的要求,重点打造了下双下双、羊下坝五沟、中坝花寨等日光温室标准化示范园区;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的要求,组装配套五良技术,重点打造了高坝裕丰和勤丰生态养殖小区、清源万头黑牛生态循环养殖产业园等设施畜牧业标准化示范园区;按照明确示范内容、注重建设成效、标准化栽培管理的要求,高标准建设了高坝镇小七坝村、西营前兴村、武南镇西寨村等13个特色林果示范点,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经营体制创新初见成效。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鼓励和支持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规模建设日光温室园区、甜高粱和特色林果基地,推进了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2015年底,全区累计流转土地49.38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34%。全区发展合作社3044个,带动农户6.09万户,占总农户数的35%。新型经营主体数量正在由少变多,生产规模正在由小变大,经营实力正在由弱变强。

  农民贷款难得到有效解决。该区抢抓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贴息贷款、双联惠农贷款、扶贫贷款、产权抵押贷款等各类惠农贷款机遇,积极协调金融机构,采取一站式服务方式,简化办事程序,提升办事效率,加大了贷款力度和贷款惠及面,为发展设施农牧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从2010年开始,全区已发放各项惠农贷款达102亿元以上,有力助推了现代农业发展。

  十三五期间,该区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壮大和提升设施畜牧、设施蔬菜、特色林果、现代种业和甜高粱新兴产业,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