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乡镇网

您好 欢迎来到特色乡镇网!

特产博览 |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产博览 > 特产文化 > 正文

定西市安定区现代农业促发展 沃野千里地生金

时间:2015-12-16 00:21:31 来源:  作者:     【

  原标题:沃野千里地生金定西市安定区现代农业发展纪实

  通讯员 曹应森 马勇

  现如今走入广袤的陇中田野,宽阔的马路上车辆奔忙,块块梯田地里机械轰鸣,人影闪动,这一幕幕恰似画家挥毫泼墨,绘就的一幅恢弘画卷。

  旱不倒的铁杆庄稼

  过去,靠天吃饭的陇中,只要遇上天旱,那可真是要命呢!种一坡、收一车、煮一锅,贫困的陇中人见证了过去那要命的年代和贫穷的生活历程。

  今年,遇上了3个月左右没有形成有效降雨的天气,人们尽管很无奈,可还是心里很淡定,关键是庄稼人种上了科技田。

  走进安定区香泉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百泉公司马铃薯基地,笔者听到周围的打工者不时发出啧啧的称赞声。

  今年天旱了,‘科技田丰收了。

  关键是黑膜的力量,科技的作用,不讲科学就不行。

  种田就种‘科技田,稳产增收快致富!

  

  他们互相交流着,羡慕着,一片赞叹声。

  笔记从公司负责人张红林那里了解到,该公司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流转土地近500亩10年时间,一次性付清流转费。公司采取优质脱毒陇10和青薯9号微型薯良种,使用膜下滴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全程机械化作业,规模种植效益自然好。

  现代农业讲究的就是科技,节水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关键,较传统种植法亩增产30%以上。随行的区种子管理站科技人员康亚军介绍说,这些技术,有效降低了成本,节水、保湿、杀虫、增产效果更佳。

  今年,该区主推黑色全膜覆盖+脱毒种薯+配方施肥+机械耕作+专业化防治的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扩大良种繁育,推广标准化技术,壮大龙头企业,持续推进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同时,采取千家万户种植、突出中心示范区建设、大户(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引领措施,深入开展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全区共完成旱作农业面积128万亩左右,其中完成黑色全膜马铃薯85万亩左右,平均亩产达到1304.6公斤,较露地马铃薯平均亩产917公斤亩增产387.6公斤,增幅42.3%;全膜双垄沟播玉米42万亩左右,平均亩产456.5公斤,较半膜玉米平均亩增产105.8公斤,增幅30.2%。

  农民增收致富的催化剂

  俗话说:一亩园抵过十亩田。在安定区内官营、符家川、香泉、凤翔和团结等乡镇水肥条件好的川区地方,高原夏菜和大棚蔬菜种植很红火,规模种植、标准化种植和绿色无公害生产成为菜农的不懈追求,他们在种植菜种、种植品种、种植技术和种植模式上探索着,追求种植效益的最大化。

  内官营镇已经形成了以乌龙、清溪为主的甘蓝种植,先锋、万崖为主的芹菜种植,定临公路沿线的设施蔬菜种植,浅山区旱地辣子和番瓜的种植格局。当地以2茬芹菜加1茬香菜的3茬大棚蔬菜种植为时尚,1个标准化大棚年收益2万元以上,遇上今年蔬菜价格高的好行情,1个大棚收益3万左右。

  鲁家沟刘家河的大蒜被当地人称为黄金产业,香泉镇西寨村的河北社被当地人称为辣子村,称钩驿镇金川村种植的旱地辣子很吃香,凤翔镇李家咀村的设施栽培有机绿色果蔬搞得红红火火如今,安定区抢抓引洮工程通水的有利时机,按照一村一业、一社一品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采取高原夏菜与反季节蔬菜相结合、精细蔬菜与速生叶菜互补、早中晚错时播种与一年多茬搭配的种植模式,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市郊芹菜、西南部甘蓝和旱地蔬菜等三大区域化特色蔬菜种植基地。同时浅山区依托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等项目实施,以旱地辣椒和西葫芦为主的旱地蔬菜迅猛发展。

  2015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以上,完成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9万亩,今年蔬菜总产量预计达75万吨,总产值达13亿元左右。累计建成钢拱架塑料大棚5700多座、日光温室700多座、竹木大棚1000多座,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45万亩。目前,全区已建立无公害标准示范园10个,甘蓝、大白菜先后于2003年、2006年获得了省农牧厅的无公害产地认证,甘蓝、大白菜、辣椒、马铃薯等9个蔬菜产品于2008年获得了农业部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2014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绿锐内官等蔬菜产品商标。已建成产地市场16个,从业人员达8000多人,劳务收入8000万元以上。累计建成恒温贮藏库458间,年吞吐量达70万吨以上。在北京、广东、福建、四川等多个省市终端市场建立了33个直销窗口,建成全区蔬菜信息平台,品牌营销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成时尚

  多年前,玉米秸秆不是被农民在田野焚烧,就是用来烧炕取暖做饭,浪费不说,还影响了环境。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态意识的增强,玉米秸秆作为青贮饲草喂养牛羊的原料被有效利用。

  玉米秸秆就是好,全身上下都是宝,青贮饲草有营养,喂养牛羊奔小康。这是安定区家喻户晓的致富经,玉米秸秆为农民群众换来了真金白银。

  据了解,当地玉米亩产四五吨秸秆,养殖场的收购价是每吨280元至300元,亩收入在1200元到1500元,农民很愿意把没有成熟的玉米秸秆带棒子交给草业公司。

  走进安定区各大草业加工企业,前来交售玉米秸秆的农用车在公司外围排成了长龙。机械轰鸣,装草机来回穿梭,加工机械开足马力加紧生产。

  目前,安定区饲草资源供给充分。全区各乡镇设立苜蓿收购点120个、牧草收购点23个,建成粗饲料加工点114个,发展大型草产品加工企业4个,分别是甘肃现代草业发展有限公司、定西民祥草业有限公司、宁远甲天下草业有限公司、青岚鹏程草业加工厂。

  在位于香泉镇的定西伊兰纯牛业公司园区,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牛羊舍饲养殖圈舍却闻不到牛羊粪便的臭味,一座座日光温室里种植的蔬菜叶片硕大,翠绿流韵;特别是西葫芦长势茂盛,果实累累,一片生机盎然景象。把牛羊粪便通过大型沼气池技术,生产出的沼气为养殖小区提供照明,沼渣为农作物做底肥,沼液为花卉和蔬菜及农作物提供叶面有机肥喷施,生产的农产品纯绿色、无污染,味道鲜美。公司负责人肖斌介绍着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

  该区积极引导伊兰纯牛业公司、西泰、鲁家沟太平养殖专业合作社3家单位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进行污物处理,年生产有机肥1万吨以上。对污物进行科学处理,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能有效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效,提高土壤生产能力。该区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冯强对于循环经济发展信心十足,我们始终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加快科技推广应用步伐,基本形成了种植-养畜-沼气-沼渣肥田-增粮增收-改善生态的循环经济模式。

  今年,该区种植各类牧草58.8万亩,其中紫花苜蓿7万亩、燕麦3万亩、饲用订单玉米5万亩、甜高粱1.8万亩、双垄沟播玉米42万亩左右;已调制氨化饲草10万吨,青贮饲草56.6万吨。畜牧业增加值4.02亿元左右,人均牧业收入13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