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素质结构性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顺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任务。
我省是农业部、财政部确定的两个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试点省之一,省政府把每年10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作为今后几年为农民办的五件实事之一,纳入省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
2014年,省政府把每年培训10万新型职业农民列为为农民办的实事。2015年,省政府出台《山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了从2015年起,每年组织培训10万新型职业农民,到2020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0万人,使农民科学文化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和能力建设明显提高。2015年,全省计划完成培训任务10万人,其中农业系统63000人,扶贫30000人,农机7000人;农业系统培训引领带动型职业农民(含现代青年农场主和返乡创业大学生)2000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29500人,三部门共同完成培训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68500人。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73818人,两年累计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76422人次。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涉及众多相关影响因素的系统工程,必须有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作主体支撑,引领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向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对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推进措施和组织保障。省里出台《山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方案》,制定2014、2015年度工作方案和《山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大纲(试行)》,建立了教学制度、培训监管制度、培训档案管理制度、培训效果双向考核制度。农业厅、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山西省新型职业农民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规范资金使用,强化监督管理。近期又出台了《山西省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认定和实行动态管理,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
为了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尽快取得实效,我省结合实际,不断建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以全省农广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等公益性教育资源作为培育主体,广泛引导和吸收具备一定培训实训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作为培训实训基地,初步构建起以公益性机构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通过机构申报、县级推荐、市级审核、省级备案、向社会公布的方式,2015年,为了支持和全面推动农业行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省形成一支创业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青年农场主队伍,启动实施“山西省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在全省遴选1000名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对象,分14个专业,30个班次,选定21个服务农民积极性高、专业优势突出、培训实训条件完善、能够开展全产业链培养、进行后续跟踪服务的机构进行重点培养、创业孵化和跟踪培养。
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深入开展,为我省培养造就了一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讲诚信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树立起以农为业,以农创业,务农光荣,务农也能现代化的社会风尚,为我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
经验谈
忻府区:发挥农广校教学优势创新性开展培育工作
忻州市忻府区农广校将中职教育、阳光工程培训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结合,采用送教下乡、进村办班、开放教学、田间课堂等模式,共培训职业农民39期,9868人次。2014年以来该校结合农业发展规划重点,采用“学训结合、趣味生动”的教学方式,圆满完成省农广校交付的培育任务。
针对农民学员特点,忻府区农广校采用“集中授课、巡回指导、异地参观、实践操作”的学训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摸索总结出一套“六点教学法”即:“引入关注点、找准切入点、激发兴趣点、创造活跃点、抓住知识点、打开思维点”,这一教学方法要点起于通过引入焦点热点话题设法引起农民对培训的重视与兴趣,收于通过一系列节点动作、环环紧扣、步步升级,最终打开农民科学创新思维程序,力图改变农民从业思维和观念,开阔视野、放大格局、提高素养。所有教学内容尽可能按照上述“六点法”编制成PPT多媒体课件,围绕主题讲学员关注的事件、遇到的难题,紧扣实际、图文并茂、直观易懂、风趣幽默、互动活跃、实用有效,真正达到开心、难忘、见效果。
武乡县农广校:创新形式切实提升培育质量
武乡县农广校在课程设计上,生产经营型共安排14天112个课时,其中公共管理和经营类课程32个课时,专业技能类课程48个课时,生产实践实习24个课时,外出交流及考试8个课时;专业技能型共安排7天56个课时,其中公共管理和经营类课程8个课时,专业技能类课程32个课时,生产实践及考试16个课时。在教材选用上,根据培训专业、农民层次,把正式出版教材与自编乡土教材相结合,把文字教材与影象教材、教学挂图相结合,把综合性教材与单项技术小册子相结合,共选用教材13种,自编教材(小册子)2种,还把老师的讲课课件打印后装订成册提前发给学员。在师资选择上,注重从农业部门、大专院校、农资企业和农民土专家中选聘教师,共聘请省、市、县级专家40余人。同时每期培训都根据专业要求联系相应的企业或合作社作为实习场所,安排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担任实习教师。在教学安排上,农广校全员上阵,分工负责,相互配合,保证让学员安心学习、学有所获。在实践环节,除根据培训计划完成实习学时外,还根据学员要求参观了晋城司徒现代农业园区、武乡砖壁观代农业园区和武乡育菇基地。每期培训结束后都要进行考试考核,以理论考试占40%,实习考核占50%,平时纪律考勤占10%来计算总成绩,作为记录学习过程和将来认定职业农民资格的依据。
榆次:“四位一体”培育新农民
榆次区区委、区政府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放在农业发展的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全力推进。区里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组,整合了机关、保险、银行等单位和各乡镇领导为成员,形成了“双保险、大统筹”的推进格局,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列入全区“十件实事”和综改试验项目。
如何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核心。在实践过程中,该区把培训、认证、扶持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中的三个重要环节加以探索。
一是强化精准培育。就是指定人、定向、定时培育,对明确了的培育对象,每名培育对象都建立培训台账,详细记录一个培训周期内各项内容学习情况,期末对规定学时和内容进行考评,作为考核通过的必要条件之一。二是强化精细培育。就是按照生产周期,分产业、分季节、有计划进行培育。各培训主体按照《大纲》分公共知识、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现场经验交流四部分,确定授课教师和培训方案。三是强化全程培育。确立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全程服务模式。将优质产业转变为服务资源,拓展农民收入渠道。
翼城:育出新农民给力小康梦
翼城县农委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给农民土里刨金提供了动力,给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正在翼城6万农民中迸发强大的内生动力,推动翼城农业向园区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方向迈进。
按照培育要求,该县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挖掘新潜力,在培育方式上开辟新途径,在培育内容上谋求新突破,提出了“与农业产业相结合、与一村一品相结合、与农事农时相结合、与农民需求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田间实训相结合”的五结合培育模式。农忙时各类全县农技专家、技术人员分组包片,细化到村、到户、到田间,结对子搞服务,针对性搞培训,农民需要啥技术就提供啥技术;农闲时采取全员集中轮训,讲相关管理技术要领、讲市场行情分析,也介绍未来现代农业发展前景,紧紧围绕农民的所盼、所急、所需、所求。
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做大做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目标,在技术指导、土地流转、金融信贷、农业补贴、三农保险、教育培训及重大农业项目等方面持续发力,出台扶持政策,坚持向主导产业倾斜、向特色产业倾斜、向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倾斜、向职业农民倾斜的政策扶持模式。
洪洞县:高规格严优选探索“一三六三”模式
洪洞县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探索出了“一三六三”培育模式,即:“一高”“三优”“六严”“三注重”。
“一高”是规格高,领导组织有力。县政府、县农委高度重视,成立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农委主任担任,确定一名副主任专抓培训。“三优”是培训开始前,做到“三优选”。一是优选培育对象。首先是广泛收集全县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信息资料,而后又深入各乡镇,通过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搜集各乡镇种植大户资料。其次,对种植大户资料进行筛选。第三是入户调查,与农户座谈,实地考察其产业状况和本人意愿。通过层层遴选,最终确定培训学员。二是优选培训师资。洪洞农广校在现有专职教师20名的基础上,广泛与本地专家和外地大专院校教师、农业专家联系,组建了35人层次搭配合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家团。三是优选培训内容。为确保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并取得圆满成效,依照有关文件精神及农户的实际需要,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的确定了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培训课程,严把教材、教案关,做到农民需要什么,我们讲什么。实行全产业链培育,解决产前、产中、产后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农民综合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孝义市农广校:创新教育方式 提高培育效果
孝义市适应农民学习特点,采取传统授课、现场讲授、多媒体教学、农村种植土专家传授等多种培训方式,采用农民田间学校教学理念,教学现场生动直观。
理论教育以课前带着问题听与教师讲、学员提问教师解惑等方式进行教学。紧密围绕生产实际,针对性解决存在问题,做到因人施教。课堂上展开讨论,让学员谈感想、说体会、讲认识、话打算、谋发展,提高学员学以致用的能力。实践以教师示范、学员相互交流与学员实际操作结合,或者以学员示范、学员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等方式,在实践实习基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术。
在考核方面,以考核技能为主,兼顾考核理论知识水平和出勤情况。做到制度上墙,管理规范,学员相互监督,保证了教学质量。为了让学员更好地掌握所学理论知识,每晚7:30-9:00对学员进行当天理论知识的考核,并辅导学员填写完善培训手册。建立完整的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记录和参训学员纸质及电子档案。
培训结束后,该校根据学员电话建立了微信群和QQ群,方便学员之间及教师之间相互沟通,及时给学员提供一些信息及新技术、新品种,做好学员产前、产中、产后的跟踪服务,引导学员正确组织生产、加工、销售等,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
平陆县农广校: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注重实训收获实效
在教学方式上,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实行课堂教学、实践操作、实训交流的方式开展培训。课堂教学主要采取集中教学的方式,分类型、分专业、分班次以乡镇分片为教学点开展培训;实践操作针对教学内容,带领农民走进田间地头,开展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培训;实训交流把农民带到现代苹果科技实训基地、现代农业园区等实习场所进行生产实践和参观学习。
平陆农广校在五个乡镇举办六期生产经营型培训班,培训专业是果树管理技术,分别在常乐农技站,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人,洪池乡文化站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人,杜马乡政府会议室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0人,张村镇西吴村村委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人,圣人涧镇南村村委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0人,每个班集中培训8天,实训2天,共培训60个学时。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0人。
在实训交流中,该校专门安排了两天时间,带领学员深入果树种植基地实地参观考察,在平陆选择了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三个实训基地,分别是以圣人涧镇南村千亩苹果示范方为主的新栽植园示范基地,主要示范新栽植果树高标准管理示范技术,以杜马乡老果园间伐改造技术为主的老果园更新示范技术和部官乡节水灌溉示范技术等,特别是选择了和我县气候条件、地理结构状况、水利条件相接近的临近的河南三门峡市的陕县二仙坡、大王乡试验站、灵宝三个苹果示范基地为参观实践基地,现场进行果树修剪、整形、施肥等技术的讲解和操作指导;种植业基地选择夏县、闻喜等中药材、双季槐等种植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学员们个个受益匪浅。
(山西日报)
2016-01-29
2016-01-29
2016-01-29
2016-01-29
2016-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