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市综合实力在全国、全省持续提升,一连串的数字作了有力的印证:今年全国百强县位次为22位,比十一五期末晋升了9位,牢牢锁定在江苏省第8位,苏中苏北第一位;升级版小康水平达到94.7分,苏中苏北第一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今年有望达到78亿元
十二五即将结束,回顾这五年来的发展,我们感慨万千:这五年是海门迎接挑战最多的五年,更是海门发展最快、变化最大、得益最多、实惠最多、影响最广、干劲最足的五年。这五年里,市委市政府率领全市百万人民紧紧围绕率先小康升级、率先融入苏南的宏伟目标,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直面挑战,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始终不移地坚持稳增长、快转型、促和谐,走出了一条具有海门特色的发展新路,经济实现了由中高速迈上中高质,发展能力、发展水平都得到大幅提升。大力实施江海联动开发,构筑了承载发展的大平台;全力推进改革创新,激活发展新动力。央企、高层次人才集聚海门,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海门综合实力提升的新引擎。据市统计局统计,五年中,海门的GDP翻了一番,今年可达到910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了2.5倍。
在经济低迷、经济不振的大环境下,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持续高质提升,比拼的是一个地区集聚发展要素的能力和水平。这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不移将海门的发展融入到全球、全中国去考量,在紧环境下谋求和创造海门发展的比较优势,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等多重叠加的机遇,科学谋篇布局海门的发展,在十一五实施江海开发、城市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开发水平,在完善平台开发的同时,更加注重功能开发,尤其在国家级功能平台开发上实现战略大突破。五年来,开发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海门港一类口岸均获得国务院批准,海门港海产品国际贸易中心获得省政府批准,建成了6个省级特色园区。海门吸引国内外资本的能力大大提升,招商局投资100亿元在海门建立海工装备基地,由此20多家央企在海门布点,今年在建的超亿元工业项目就超过100个。
五年中,市委市政府把创新发展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抓手,遵循一个发展规律: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坚持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以政策的集成来构筑人才高地;以一流服务环境打造来提升城市引力,园区构筑创新平台,企业创设研发中心,一个个高层次人才集聚海门,创新型项目加速集聚,经济加速转型。据市发改委介绍,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的税收增幅超过20%,创历史新高。同时,我市生产性服务加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的服务业贡献率超过40%,且服务业应税销售、服务业投资、服务业税收的增幅均高于工业经济。
2015-12-25
2015-12-25
2015-12-25
2015-12-25
2015-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