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李土楼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洪富正忙着与社员签订来年的合同。“有续签的,但大部分是新签约的。原来,合作社社员以本村的农民居多;现在,老庙镇、杨楼镇、枣庄镇的一些种植大户也主动过来,想加入咱的合作社。”李洪富笑着说,因为今年合作社扩建了厂房,建成了标准化生产车间,产销不愁,大家都能看到未来的效益不错,觉得加入合作社后,增收致富更有保障。
李洪富是土生土长的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新乌江镇李土楼村村民。从记事起,他就知道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做粉丝,李土楼村用传统手艺制作的粉丝远近闻名。然而,改革开放后,村里不少年轻人都外出务工,这项劳动强度大、适合年轻人从事的传统手艺,渐渐走了下坡路。尽管村里还有一些加工粉丝的小作坊,但大多是散户,产量低,也没有形成规模。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李土楼的粉丝产量急剧下滑。
村里特色农产品的制作手艺日渐衰落,李洪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成立专业合作社,传承这一美食文化。”下定了决心,李洪富于2010年4月发起成立了阜阳市颍东区李土楼粉丝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李土楼粉丝品牌,当年就有38户社员加入合作社。2013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与69户村民签订了合同。2014年,合作社社员发展到126户,并流转了500多亩土地,专门用作无公害、原生态、脱毒红薯的生产基地。
然而,粉丝生产必须经过冷冻环节,只能在冬季气温较低的情况下生产,天气因素严重制约了粉丝产量。2015年初,市教育局驻村扶贫干部鹿广军了解到李土楼专业合作社缺乏建设资金、难以扩大生产的情况后,及时向市教育局、区扶贫办和当地政府汇报情况。多方扶持之下,共同投资200万元,建成了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生产基地,并购置了冷库,一改以往“看天生产”的历史。目前,合作社已建成日冻粉丝2000斤的标准化生产车间。
今年60岁的张步三是村里的贫困户,几十年来只在家里的小作坊生产粉丝,有一手娴熟的手工制作粉丝的技术。合作社成立后,他被吸纳进合作社。“俺做了一辈子粉丝,在过去,挣得钱只够糊口的;现在,一个月就能收入4000多块钱。”张步三对记者说,建立合作社,把大家团结在一起,既传承了这门传统手艺,又给咱群众增加了收入。
“我们会扶持合作社加快发展,继续投入保鲜、冷加工和热加工等设备,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不断壮大合作社的队伍,带动更多的当地村民种植红薯、加工粉丝、增加收入。”颍东区新乌江镇副镇长、李土楼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朱明友说,下一步,要进一步打响李土楼的粉丝品牌,拓宽销售渠道,把合作社发展成为以红薯淀粉为原料的食品生产基地,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
朱艳明
责任编辑:莫志超2016-01-13
2016-01-13
2016-01-13
2016-01-13
2016-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