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乡镇网

您好 欢迎来到特色乡镇网!

特产论坛 |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产论坛 > 合作经营 > 正文

农民工创办养殖合作社带村民致富

时间:2015-12-30 00:24:19 来源:  作者:     【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冬日的青藏高原山区,荒凉寂寥,萧瑟一片。没有油菜花香,看不到草原,只有白茫茫的雪山和戈壁,冬季的青海成为名副其实的雪域高原。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柴达木盆地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蓄集乡,“圣牛”生态畜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一片占地200多亩的开阔地上,几十排高标准畜棚在宁静中显得壮观。这家地处偏远、发展仅两年多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在管理上显现出严格、科学与规范。

“这都多亏有理事长张凯这样一位懂经营、特别能吃苦的引路人。”合作社成员张建学说。

一身工作服挂满了草屑、灰土,脚上一双略显笨重的户外鞋几乎看不出本色,脸庞黑里透红……这就是两年前返乡创业、担任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农民工张凯。

“创业,有时需要把自己逼到一个境地,才能逼出劲来,逼出路来……”挑起重担的张凯,平静的话语里透着自信。

今年40岁出头的张凯是土生土长的德令哈市人,此前曾在当地的农场打工十多年,农场并转后,他先后辗转到青海西宁市、格尔木市等地打工,同时留心学习自己喜爱的养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2012年冬天,喜爱和积累了一些养殖肉牛工作经验的张凯,看到海西州各地的肉牛养殖渐成气候时,他停下了外出打工的脚步,选择在自己土生土长、地域辽阔的家乡创业,“干一把”自己一直喜爱和琢磨的养牛产业。

当时,恰值海西州各级政府倾力调整农业结构,柴达木“福牛”养殖崭露头角之际。

打定主意,说干就干。张凯拿出十多年打工积蓄的全部“家底”,连同原来在农场一起打工的十多名农民工兄弟,以入股的方式成立了“圣牛”生态畜牧业专业养殖合作社。同时,在当地农牧部门的支持下,组织周边乡镇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张凯分期给村民“分红”。

“一头牦牛一年体重只能长到百余公斤,而‘福牛’一年体重可迅速长到几百公斤,生长周期的压缩节省了成本投入,对市场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张凯说。

伴随着海西州政府将“柴达木福牛”向全国各地推出,搭起一个个省内外畜产品推介会的桥梁,“柴达木福牛”养殖在海西州各地风生水起。

农民工张凯和他的“圣牛”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借助“柴达木福牛”养殖,使合作社的肉牛养殖业打破传统养殖,经营也产生快速“逆转”。

随着“柴达木福牛”陆续出栏,其“身价”倍增,成为肉牛市场的“贵族”,一头上千公斤的“福牛”带来了比普通牦牛高出几倍乃至十几倍的高额附加值。2014年年底,合作社在运营两年多之后,首次给村民分发了“红包”。

农民工张凯创业的脚步在历经坎坷中越走越远,越走越好。“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不仅带动了德令哈市当地农户,还让几百公里外的天峻县、乌兰县、都兰县的农户也加入到“柴达木福牛”养殖的行列中。

邢生祥 刘法营

责任编辑:莫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