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健:“孝”对人生
——--记北京市2015年度万名“孝星”荣誉获得者、北京城建道桥集团宣传工作者沈健以孝立身的简要事迹
沈健在延安宝塔山下延河边
沈健同志2105年北京市万名孝星荣誉证书
沈健同志2015年北京市万名孝星荣誉奖章
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老的传统美德, 北京市近年来开展了一年一度的万名孝星评选活动。日前,2015年度万名孝星评选活动揭晓,北京城建道桥集团宣传思想工作者、企业报社总编辑沈健 同志榜上有名,了解他的单位员工和家乡亲邻,都异口同声的夸赞沈健同志是个“大孝子”。
沈健同志,籍贯江苏如皋市,1981年入伍来京后,先是在部队当战士,1983年随部队集体转业到北京城建道桥建设集团工作后,先后在基层施工队工人、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副部长、部长、报纸总编辑等岗位工作。
沈健同志自18岁参军和后来参加工作,至今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已经34个年头。他兄弟四人,是家中长子,离开父母的34个年头里,自己从一个小伙子,现在已经50岁出头,父母亲也从40多岁到了奔80岁的年龄。远离父母,不能在父母身边生活和尽孝,但沈健同志的“孝”却一点也没有减少,且有着不一样的孝的特色。
家在农村,父母都是本分的农民,过去的岁月里,家里经济条件差。刚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三个弟弟都上学,沈健当时一月只几十元工资,舍不得花,在食堂吃饭都是挑最便宜的菜,有时舍不得吃菜,就用馒头粘酱油对付一顿,省下钱寄给家里交弟弟们的学费,为父母分担。至今,当时的信件还都留着,沈健爱人读了后,说,没有想到你家这么穷啊,家里来信,不是讲弟弟们上学缺学费,就是缺钱买返销粮,或者猪啊、鸡啊养的怎么样之类的事情。后来,弟弟们渐渐大了,弟弟们要工作、要成家,父母发愁没钱盖房子,没钱给娶媳妇,沈健作为老大,把自己省吃俭用的钱一次次的寄给父母,为父母分忧。
沈健同志今年春天回家看望父母与母亲一起赏油菜花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在父母身边,沈健同志总感到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想方设法为父母解难和回报父母,努力让父母,不为“钱”的事情操心,离开父母34年来,在父母的生日、端午节、中秋节等,都要给父母寄钱。从当年弟弟们的学费,到后来翻盖房子,其费用,沈健同志的的经济贡献率差不多有了一半。他舍不得为自己花钱,吃穿不讲究,简简单单,至今连一辆汽车都没有买过,说是省钱又环保。就是在他的奉献和带动下,三个弟弟相继成家立业,也有了稳定的工作,让父母不再为他们操心,享受幸福的晚年。且都争相的孝敬父母。他有一个小弟弟这些年来,生意做的不错,也是经常给父母钱或这样那样的东西,父母到晚年了,手里没有为钱的事情紧过,但沈健不论父母手里有没有钱,到节日总是给寄钱,他说,要像交党费一样,定期的给父母寄钱,这是给父母的一种思念和牵挂,是一种爱,一种父母在左邻右舍面前的自豪和精神享受。寄钱,父母不会用卡,还是老的电汇模式,他喜欢父母收到汇款单,老两口一起去邮局取钱时的感觉。
沈健与爱人高秀梅、孩子沈星合影
沈健与在外经商相约回家看望父母的弟弟合影
沈健同志感到,孝敬,不光是物质的,物质是基础,父母有钱才踏实,不能让父母开口要。同时,要从情感上精神上孝敬,34年来,过去,没有电话的时代,他一年要往家里寄一二十封信,问长问短,打电话方便了,他寄钱在村里第一个安装上了有线电话,有手机了,他每个星期要给父母至少打一次电话,问吃了没有,天气好吗,嘱咐吃好,多锻炼什么的。每年也尽量抽出时间,与父母团聚。父母69岁生日时,他亲自策划办了庆寿活动,父母的三个孙子考上大学,他又亲自策划了贺学庆祝活动,被当地如皋市和南通市两级地区的报纸和电视台作专题报道,让父母十分荣光。最近,他写作的他父亲55年党龄的人生中,如何为当地乡亲服务的事迹,还在中国农业新闻网等5家媒体刊登,很好的宣传了父亲的事迹,从精神上孝敬了父母。
此外,沈健同志感到,对父母的孝敬,首先是不让父母为自己操心,要为自己骄傲,他从做好工作入手,爱岗敬业,努力工作,从一个高中生成长为研究生、高级政工师,成为能够驾驭消息、通讯、评论、解说词等多种题材的专业文字工作者,单位的党务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骨干,先后在中央和省市级媒体发表新闻稿件几千篇,撰写推出了于忠新等一个个先进典型,并培养了一批单位宣传骨干人才,累计30多次分别获双文明职工、企业功臣、优秀知识分子、优秀共产党员、新闻报道先进个人等荣誉。
责任编辑:刘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