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过去了,你们马上毕业,我最希望你们能接受完从初中到大学这十年的教育,十年后再到这里聚首,你们每一个人的名字老师都会深深的记在心里,你们是我教的第一批学生,是我一辈子的骄傲……”这是贵州毕节威宁县新发布依族乡宝塔村新民族小学“特岗教师”刘习聪不久前给他即将毕业学生的寄语。
刘习聪,全国最受关注乡村教师、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最美贵州人、贵州年度人物、毕节市十佳师德标兵。6年来,他徒步走访了全乡1168名学生家庭,行程3万里,用6年的时间完成了8年的工作量,因为家访他曾多次被狗咬伤,因为护送学生回家,身体曾多处被石头砸出伤痕。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他的眼镜度数也越来越高,但他也越来越“出名”,越来越受欢迎。
他让新民族小学成为全县用水条件最好、重视教育风气越来越浓的学校,他和村民一起种植核桃等经济作物致富,他向村民开放学校图书馆、增加农业生产类书籍比重,帮村里的孩子取名字……在布依族乡亲眼里,刘习聪成了他们最信赖的人。
在布依族乡亲眼里,刘习聪是他们最信赖的人,每到端午节,刘习聪总会和乡亲们一起过。贵州省威宁县教育新闻干事洪波供图
他是乡里第一个外省来的“特岗教师”
贵州省威宁自治县新发布依族乡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2009年,新发布依族乡里才开通到县城的班车,2011年,全乡终于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因为条件特别苦,交通状况非常差,很少有外地人去那里工作,连志愿者也很少去。
2008年8月,刘习聪从凯里学院毕业后,本想回湖南老家当一名老师,不巧的是老家教师严重超编。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贵州毕节地区补录特岗教师的信息的他,报着碰运气的想法连夜奔波几千里来到毕节。
两次毛遂自荐后刘习聪终于收到一封只能去条件最苦、最边远的威宁县担任“特岗教师”的申请书,在赶往县城汽车站的路上,工作人员告诉他没有县城到新发布依族乡的班车,“那个地方不要去,太穷太苦了,我们自己县里的人都不会去那里工作的”,刘习聪却不这么想,在他看来,年轻人到艰苦的地方去磨练是一种收获,如果做事情怕苦的话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新民族小学的现任校长何顺发回忆说:“那天,刘习聪走了18里山路才看到接他的“车”,其实只是一辆小型农用拖拉机,车上还有牲畜粪便渣子,但就这辆“车”还是校长借来的,那已是学校能够提供的最高“待遇”了”。
“你是第一个到乡里任教的外省人,更是第一个到这里教书的大学毕业生。”也许正是当时校长这句充满期待的话,激发了他的责任感。
来到新发乡宝塔村新发民族小学后,刘习聪教授语文、英语、德育、体育和美术等课程。教书之余,他跑遍了散布于大山中各个角落的588位学生的家;他整合资源,借助外力从山上铺设管道,把瀑布的水引入学校,解决了学校多年不通水的问题;他向社会多方求助,筹集到10万元现金、30万元物资,解决了当地四五百个孩子部分学费和生活费。
他是孩子们最受欢迎的“特岗教师”
“从2008年至今,我家访过每一个就读新发民族小学的学生家,有些家庭我曾去过10多次。最远的学生离学校有15公里,为不耽误第二天的上课,有时深夜两三点我还在家访回来的路上。”刘习聪告诉记者说。
4月至10月是汛期,放学回家后,刘习聪背着学生过河。贵州省威宁县教育局新闻干事洪波供图
都说贵州“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在走访学生时,刘习聪发现学生早上四五点钟就开始往学校走,遇上下雨天,山区孩子把化肥袋往身上一套就是雨衣,而且天黑路滑难走,刘习聪看了心疼。为了让他们能平安的来回学校,他联系爱心人士,为距离学校5里以外的300多个孩子发放了手电和雨衣。
每年开学报名时,家长们都强烈要求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刘习聪班级里,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希望,就是希望他们的孩子能由刘习聪来教。
因为新民族小学地处偏远山区,刚去教书的刘习聪发现没有一个孩子去过县城,甚至连乡里也没去过。为了鼓励学生求学上进,刘习聪买来地图,告诉他们祖国很大,世界很大,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读书以后就可以走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
像宝塔村这样的偏远农村,上高中是家庭的巨大负担,刘习聪不想放弃任何一个孩子,他鼓励家庭贫困的学生上职业技术学校,实在没有经济能力的就鼓励他们学习一门手艺,“现在村里重视教育的风气越来越浓厚,而且都以送子女上学为荣。”刘习对记者说。
每次去县城,刘习聪总要去看看他曾经的学生,在他心里总感觉毕业一个学生就多了一个牵挂。在村里待了6年,村里上高中的孩子比过去60年的总和还多,“村里第一次有了学习物理与电子工程等高端学科的人。”刘习聪骄傲的说。
责任编辑:梁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