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乡镇网

您好 欢迎来到特色乡镇网!

招商引资 |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商引资 > 园区招商 > 正文

德州经开区政策保障+店小二服务 成就“双招双引”

时间:2016-01-20 00:19:17 来源:  作者:     【
德州齐鲁网1月12日讯(记者王佳亮 通讯员韩立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常态下,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解放和提升思想认识,从“招商引资”到“双招双引”,搭建产业转型升级有利“跳板”。
  
  保障一个都不能少
  
  最近,位于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东奥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又“挖”来了一名重量级人才--技术总监闫智刚。奥冠是一家研发生产高性能大圆柱磷酸铁锂电池的企业,而闫智刚则在新能源电池制造领域多年,手握13项专利,二者可谓珠联璧合。此次“联姻”成功,身为“泰山学者”的奥冠董事长孟祥辉认为,原因之一在于开发区成功获批全国第4家引智试验区,优越的人才环境让企业对人才有了更强的吸引力。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大到国家级的引智试验区,小到创业创新“咖啡馆”,24万平创新创业园区等若干平台的搭建,为人才创业孵化筑起了多元化载体。
  
  与多数众创空间不同,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梦空间是由企业发起设立的。该机构借鉴北京车库咖啡模式,于2015年6月由山东德兴集团、中大贝莱特等16家德州本土企业,联合全国知名企业北京天使街,以众筹的形式共同发起。项目注册资金1000万元,占地3170平方米,共有六大功能区:散客区、开放办公区、常驻团队孵化区、路演区、会议室和休闲区,可提供400个办公位,可为入驻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融资、商业培训、品牌营销、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服务等全方位、覆盖各个创业阶段的支持。目前已有力维机械、天禧航空、汉控机器人等42个创新创业团队入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人才”被时代赋予了特殊含义,成为各地提档升级的“战略储备资源”。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已不再是地理位置、薪酬奖励等的简单比拼,而是更多一揽子政策配套、保障措施的综合较量。
  
  近年来,除了搭建平台载体,开发区还设立总额为1.5亿的若水天使投资基金,提供资金支撑;建成中关村(德州)创业学院、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德州运营中心、齐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德州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引进教育部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德州中心、中科院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德州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22家,完善保障功能。
  
  “店小二”服务私人定制
  
  政策有了,保障全了,这只是“硬件”。“人才工作是人对人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店小二’的精神、‘店小二’的服务,‘软件’有时更重要。”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组织人事部部长许勇认为。
  
  天津海之凰科技有限公司主做高难废水处理,董事长李保安同时也是千人计划专家,已经落户开发区。“这里地理位置好,产业链配套也好。更重要的是,开发区的人才政策和服务都很有竞争力,搭建了创新创业的优质平台,颇具吸引力。”
  
  针对企业具体需求“私人定制”、精准对接专家是个技术活。开发区人才办曾主动为区内的明星企业--景津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联系了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景津是一家集过滤成套装备制造、过滤技术整体方案解决、环保工程总承包及运营于一体的综合环保服务商。“把院士请过来,景津就有了占据行业制高点的底气。”景津技术中心部长刘文君表示,公司的废弃物资源化首席专家等高层次人才也得益于人才办的引荐,其研究成果将帮助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结构。
  
  目前,景津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承担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取得授权专利165项,在市政污泥处理、工业污泥循环再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世界性的技术突破。
  
  聚力焊接是区内另一家为“店小二”服务点赞的企业。据介绍,世界上七成以上的钢材需要焊接才能进入实际应用,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乔吉春告诉记者,通过该区组织的人才对接活动,聚力焊接延揽了不少业内专家,并于2013年开始研发不锈钢药芯焊丝,15年上半年突破技术瓶颈,一举打破国外垄断,使得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价格下降了三分之一。
  
  招商群里说人才
  
  开发区科技局局长赵兴告诉记者,科技局旗下的孵化器高创中心已一房难求。此情此景是其多年的夙愿。
  
  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较早,“那时的发展理念就是占片地,盖厂房,上设备。”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德州市新能源和国家生物高技术产业基地主任李晓明回忆,初期多是“摞”项目,劳动密集型企业多,高新技术项目少,一个像样的专家都找不到。
  
  随着转型升级的压力越来越大,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然而万事开头难。两年前,开发区组织人事部门从北京引入了一个中介,带来很多专家为企业对接把脉,但一个“果”也没结。原因在于企业主普遍的想法是,现在生产得挺好,弄这事儿干嘛?
  
  时至今日,企业主却反过来“公关”政府,“求”着政府找人才、帮企业专家申报荣誉、申请支持。
  
  这其中,固然有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但“政府已经把人才政策体系、保障支持体系做出来了,企业家们尝到了甜头,应是更深层次的原因。”许勇认为。
  
  重视人才的氛围也“出来了”。政府从一把手到各个部门,都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深度嵌入。在3个驻外办事机构分别设立人才办,加大对90余名招商人员和经济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人才政策培训。“招商群里整天在讨论人才的事儿。”开发区商务局局长杨锋告诉记者。
  
  开发区开始不停突破德州市的第一,逐渐成为全市的人才高地和示范区:获批全国第四家“引智实验区”,引进德州第一个“千人计划”专家,推荐获评全市第一个齐鲁友谊奖……
  
  今年以来,区内企业引进院士2名、博士以上高端人才31名;全区101个招商线索中有33个是人才项目,12个落地项目中5个是人才项目。
  
  自比“店小二”的许勇,笑称现在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书记点评:
  
  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与“引智”并重
  
  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鄂宏达
  
  开发区作为德州打造协同发展示范区的排头兵,必须把人才智力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取向。在转型升级日益迫切的当下,我们把招才引智放到与招商引资同等重要的位置,目标是用优质增量优化存量,如果说招商引资是做“加法”,那么招才引智则是做“乘法”。
  
  从单纯的“招商引资”到现在的“双招双引”,是思想认识的一次解放和提升。新常态下,“双招双引”是加大有效投资的主要动力、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举措,是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