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乡镇网

您好 欢迎来到特色乡镇网!

特产经济 |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产经济 > 特产基地 > 正文

施甸县夯实产业基础实施“大脱贫”

时间:2016-01-21 00:14:55 来源:  作者:     【

  近年来,我县在扶贫工作中,将产业扶贫作为斩断贫困户“穷根”的推手,引进龙头企业规模化发展产业,培植和扶持本土龙头企业引导群众走实市场化道路,强化科技培训增强贫困群众的发展后劲,抓好产业扶贫,实施扶贫攻坚“大脱贫”。

  引进企业流转土地助农增收。一是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做好区带产业扶贫、园区产业扶贫、旅游产业扶贫、生态产业扶贫等区域产业谋划布局,把推进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到村到户高度融合,出台区域发展、产业扶持精准到村到户的政策机制。通过引进城投、水投、旅投等6家融资实体公司以PPP模式,采取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办法,由政府依托实体融资公司统一流转土地,再按市场价格统一承租给企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对怒江河谷和枯柯河流域土地进行规模化、公司化经营,增加收入的同时让群众不动产权得到保障。二是针对贫困区域产业发展存在“零、散、小”的问题,县委主要领导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主动“走出去、引进来”,引进农特龙头企业进驻,以设施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四化”发展现代农业,引领带动贫困群众产业,解决搬迁户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难题。万家欢集团计划投资8亿元,规划种植特色水果8万亩、建设休闲旅游农庄和优质水果深加工厂。云南创意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0亿元,在姚关建设集休闲农业、养生温泉度假区、户外运动基地及野外探险为一体的休闲、养生胜地。与保山蓝心科技有限公司签定了1亿元投资合同,在华兴工业园区建设冷链物流中心、配套泡沫箱生产线及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枯柯河流域片区、高寒山区特色产业带建设打造物流仓储基地。三是依托集中经营打造“一村一品”品牌经济。通过探索旅游产业扶贫模式依托怒江大峡谷旅游综合体开发项目,拓展壮大集体经济“山邑模式”,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土地股份合作、租赁入股分红及旅游产业到村到户等方式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依托怒江大峡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农户土地出租入股公司的方式,实施怒江河谷流域产业发展到村到户扶贫工程。

  抓好素质提升工程斩断“穷根”。一是坚持扶贫先扶智的原则,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扶持力度。在实施易地搬迁扶贫中,按照“集中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提升师资力量、创新教育模式”,改善教育环境,提升教学质量,把贫困户的孩子培养出来,割断贫困的世代传递。并加快了县一中迁建、新三中建设,加大贫困区域教育资源整合力度,实施贫困区域初中生异地就学。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提升科技水平。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培训力度,统筹人才培训部门及职业学校资源,将各项教育培训、优惠政策向贫困人口倾斜,着力提升贫困群众生存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五类能力,强化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突出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实施“1户1人1技能”素质提升工程。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思路,加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着力培养农村特色产业带头人、种养能手、农民经纪人,劳动力转移培训做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以提升干部群众素质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抓实通过技师院校进行两后生培养一批,通过小额担保贷款鼓励创业一批,围绕产业发展培养技能人才一批、围绕园区需求转移一批“四个一批”,提升劳动力素质,增强科技致富能力,培养农村“土专家”1500余人。三是搭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7100多名党员干部党建责任区,深入扶贫一线开展政策解“惑”项目解“困”、技术解“难”、法律解“结”、真情解“忧”。并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学习培训3325次,送知识“良方”进村入组,惠及农村群众达1.2万余人。建设村级活动场所14个,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场所31个;已建成41个综合服务平台,剩余100个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正在顺利推进;发放“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1345万元。

  精准帮扶找好路子壮大产业。一是制定出台生态建设七个方案,探索多种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化荒山与农民收入倍增相互促进。由村委会牵头,采取“林药、林畜、林菌”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山林承租、林户入股、项目扶持、组建协会、市场运作的方式,大力实施生态产业富民增收工程。今年,全县封山育林4.52万亩,新造林1.66万亩;种植糯橄榄2万亩、芒果1400亩、澳洲坚果1100亩。

  二是抓实“七个到村到户”精准帮扶。采取分片包干等方式,47单位定点挂钩扶贫47个贫困村,做到定单位、定人、定点、定责包干扶持,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并根据每一户贫困户的产业情况,采取“一户一册一方案”措施,从科技帮扶和产业帮扶上制定精准帮扶规划,加快脱贫步伐。三是金融服务到村到户。完善金融扶贫政策措施,建立到户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抓好小额信贷贴息贷款发放,支持贫困户发展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利用“贷免扶补”、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以实际行动“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积极推进创业就业。通过宣传、报名、培训、审核等环节对符合创业条件的350人,每人发放5-10万元的免息创业贷款,截止10月份,共计发放创业贷款2671万元。四是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坚持扶贫抓硬件、党建抓软件,坚持扶贫攻坚在哪里、基层党建工作跟到哪里,实现在组织体系、队伍优化、阵地建设、发展集体经济、项目实施、脱贫致富、服务群众七个“双推进”。今年以来,县委安排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220万元,累计消除“空壳村”15个,新增3万元以上集体经济村9个,涌现出仁和镇勒平村、姚关镇山邑村等一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典型,带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