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记者走进小金县的村村寨寨,只见漫山遍野是绿油油的苹果树,指头大小的小苹果缀满枝头。“近年,小金为重振这一富农产业,切实增加老百姓的经济收入,由‘引进’优良品种到‘推广’覆盖全县,在小金大地遍栽‘幸福果’。截至2014年底,全县苹果生产基地达到4.5万亩,1000亩以上的成片果园1个,100-500亩果园达97个。”小金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说。
小金苹果集“国家级优质果品、优质农产品和四川省名优果品”等荣誉于一身,果大色鲜,味美香甜,闻名遐迩,然而一路走来,道路并不平坦。沃日乡木兰村村民吕明德告诉记者,木兰村村民从1984年开始种植苹果。到1990年树子全部挂果,一家人平均收入在1000多元,到1998年进入丰产期,年收入达到了15000余元。然而好景不长,2003年开始,果农的“幸福日子”开始走“下坡路”。由于苹果树开始老化,再加上陕西红富士、内地桔子的冲击,导致苹果大范围滞销,老百姓收入锐减,管理积极性受挫,整个产业走到了最低谷。
村民何勤林说起产业调整后自家种植的金冠、红富士苹果,就赞不绝口:“多亏了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品质好当然销路不愁,2014年仅苹果收入就达到3.8万元,今年有望突破4万元。”据了解,仅日尔乡全乡苹果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300余亩。据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全县种植金冠18000亩,产量达40000吨;红富士5200亩,产量6000吨。今年通过换代提升、技术指导等提质增效手段,金冠每亩可增收500元,红富士可增收1000元左右。
政府引进好产业,百姓种上“金果子”。如何卖上好价钱?唯有实现从“零星散打”到“抱团发展”,重树 “小金苹果”品牌。在政府部门主导下,果农们走上专合组织道路,木兰村成立了“小金县金冠种植合作社”。
在专合组织的带动下,2014年,木兰村326户果农实施了低产园提质增效和老果园改造工程,其中低产园提质增效1005亩,老果园改造155亩。“在专合组织的带动下,今年全村预计能增收100余万元。”木兰村党支部书记马全友乐滋滋地告诉记者。
不仅仅是专合组织带动,该县还以宣传营销为抓手,提升小金苹果市场认知。2014年,该县邀请四川公共频道拍摄以小金苹果采摘为主题的纪录片《大美四川,金秋好去处》,让更多的人知晓了“小金苹果”这一品牌。2014年10月23日,金冠苹果种植合作社参加在川举办的农博会,结合眉山、金堂对口援建的优势,组织金冠苹果种植合作社到内地召开小金苹果推介品鉴会,拓宽销售市场,苹果订单纷纷飞向木兰村,小金苹果迎来了新的腾飞。(四川经济日报 喻林斌 记者 廖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