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从顺义区农村能源办公室获悉,该区目前在大孙各庄镇设置了地膜降解试验点,正在对9种地膜进行降解率实验。
顺义区农村能源办副主任刘建章和技术员刘海芹带着笔者来到地膜降解实验田,对9种地膜进行观察。“这块试验田种植的是春季糯玉米,收获时把这9种地膜统一回收,逐一计算自然降解的比例。”刘建章介绍说,这9种地膜平均自然降解率为70%至80%,最高达到100%,通过实验的方式,重点观察监测可降解地膜在农田应用效果、降解周期变化、是否有二次污染等,并通过对比,研究分析可降解地膜经济可行性和推广应用前景,为下一步可降解地膜大范围推广应用提供数据参考。
据介绍,地膜覆盖是一项成熟的农业栽培技术,保水保肥、保持湿度。据统计,顺义区设施农业每年应用695吨地膜,基本能做到全部回收。但大田中使用的地膜回收困难,不仅造成农田“白色污染”问题,而且土壤中残膜量逐步增加,影响和破坏土壤理化性状,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此外,地面露头的残膜与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误吃残膜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死亡。开展可降解地膜实验,有助于加快推进转变农业清洁生产方式。
2016-01-28
2016-01-28
2016-01-28
2016-01-28
201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