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乡镇网

您好 欢迎来到特色乡镇网!

特产博览 |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产博览 > 特产文化 > 正文

走近柴庄土陶,揭秘600余年的历史与传承

时间:2015-09-02 01:11:51 来源:  作者:     【


  在这个看似古老的手工作坊里,赵荣芝一件又一件地出品着自己的陶盆   陶,土与火的结晶,力与美的尤物。距今有着600余年历史的柴庄土陶,成为寿光为数不多、能够展示城市历史积淀的代表。一件件朴实无华的陶器背后,是这个城市留给子孙的根脉和记忆。望着这些浓缩于方寸泥土之上,带着精雕细琢情意的陶器,这个城市人们数百年的生活经历,被实实在在地摊开在眼前   落寞的辉煌   侯镇西柴村,离市区有50分钟的车程,一个有着600余年制陶历史的名村,曾盛产青砖瓦,明永乐三年始从村西北五里外取红褐黏土,烧制盆罐,并以柴庄罐子盆闻名县内外。踏进这方厚重的土地,一座座敞着的废弃土窑,诉说着柴庄土陶昔日的辉煌,一块块形状各异的土陶残片,让数百年的制陶艺术可触可感。   所有这些奇迹的发生,都离不开一个在西柴村被称为轮屋的地方,这种特制的制坯房坐落在村庄的南头,之所以称之为特制,是因为,这些外观看起来像传统农村平房的屋子,有着许多特别的构造:比如,轮屋的高度要比住房矮一米,这样能避免屋内通风条件过好,防止陶器干燥过快增加干裂几率;比如,轮屋内墙壁上涂有一层厚厚的泥巴,这样能够改善室内温度和水分,从而调节陶器的干燥速度;再比如,轮屋外侧朝阳的一面建有一排斜坡,这样方便陶器多角度晾晒若干年来,西柴庄村一代又一代的陶工,就是在这个地方,既分工、又合作,完成了所有的制坯工艺。   在众多的陶制品中,柴庄罐子盆到底独特在哪?柴庄罐子盆气密性好,纯泥土烧制,不掺杂化学用品,与其他的陶制品相比,更适合储存物品,比如米面,比如鸡蛋,再比如水。西柴村的人坦言,曾有人做过实验,将干净的水放进柴庄做的水缸里,半月之后,缸中的水依然清澈如初,没有一丝杂味。这项技术,是生活经验和艺术结合的最佳体现,其制作手艺更是历经几百年沧桑而不变,无怪乎被人称作‘制陶工艺的活化石。在2014年的文博会上,有人如是说。   柴庄土陶最鼎盛时期,是在上世纪60年代,那时,近600户村民中,有80户200多人从事土陶制作,产品大致分为盆、罐、瓮、缸和古建筑装饰物五大类,其式样大小型号繁多,尽管难以运输,却也远销河北、山西、杭州、南京等地方,以陶瓷闻名的淄博也有顾客前来订购,这个村庄因陶而车水马龙。   然而,这种鼎盛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众多改变,储存物品的习惯也因此改变,漂亮的瓷盅、瓷碗以及塑料制品抢占了土陶制品的市场,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末,柴庄罐子的销量几乎为零,正因如此,众多的土陶世家开始转行,时至今日,仅有5户人家依然在从事罐子盆制作,曾热闹喧嚣的轮屋也变身为养殖场、作坊,亦或直接被废弃。
  赵荣芝与妻子也渐渐转作孝盆,这样的陶盆,他们一个月能做2000多个   古老的传承   土陶制艺古老、简单,却也复杂。   千百年来,土陶工艺一直伴随大众而生。整个程序大致有选土、揉泥、拉坯成型、晾干、上釉、烧制等环节,每个大程序里面又涉及到若干小环节,可谓环环相扣。这些做工虽粗放,但纯手工,所以并不简单。54岁的赵荣芝是柴庄现在为数不多的、依然在做罐子盆的人。   对于赵荣芝来说,从记事起就已经跟着父母在制坯房里干活,自己踩着蹬廪,父亲在一旁制坯,出身在土陶世家的他,十来岁时已全面掌握选土备料、踩泥、揉泥、打坯、晾晒、装窑、烧制等工序的制作技艺。 那时候记忆里,成天就是跟泥巴混在一起,每天帮大人干完活后去邻屋喝水,拿起茶碗,手上的泥巴就落在水里,就没喝过干净的水。   1978年,为了养家糊口,赵荣芝像祖辈们一样,正式自立门户,开始自己制陶,直至现在。   6月10日,记者来到赵荣芝的轮屋,这是一处平常甚至有些古老破旧的院落,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敞亮的厂房,院子正中央是一处青石垒就、古朴苍凉的老窑,还有一间原生态的手工作坊,让人感觉像是瞬间穿越回了古代。   在这个看似古老的手工作坊里,赵荣芝和妻子正在专心地制作土陶盆。除了冬季不能制陶外,其他时间,赵荣芝均与土陶为伴,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他和妻子守在轮屋里,两人一个准备泥料,一个拉坯,一件又一件地出品着自己的陶盆。   看陶器的成形过程,是一种享受。在一个看似破旧的木板操作台前,散发着泥土特有清香的泥被堆放在上面,当拉坯机开始运转,赵荣芝将双手放在旋转的泥土上,舞动的双手像两条轨迹,两根线条相互缠绕,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他时而蹙眉,时而微笑,如同对待心爱孩子般的温柔细心,手上功夫拿捏得妙到微毫,泥土在他手中慢慢变成一个有着婀娜身姿的土坯,细微的弧线、曲线、圈线和圈足,展现着古老技艺朴拙中见精巧的独特美感。柴庄土陶制作了几百年, 原汁原味是蕴藏在中的一种境界,其实也是很多人苦苦求索而不得的一种生活真味!   一件土陶工艺品,从取土到出窑,要经过 50多道工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赵荣芝介绍,整个制作过程全凭双手和转动着的陶泥脱毛坯,没有图纸,也没有任何模板,想做成什么样子就做成什么样子,完全靠手感和经验。   在传统的制陶过程中,所有工序都井然有序,并且分工也非常明确炼泥只管炼泥,拉坯的只管拉坯,装窑的只管装窑,出窑的只管出窑。如此分工明细,使得陶工们长期,乃至一辈子从事一门单一的工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使每个从事单项工艺操作的工匠的技术水平得以精益求精。
  在这个有着几百年传统的窑内,烧造过数不清的盆罐   明天的纠结   土陶源于平民、兴于平民、承于平民。除了腌菜外,土陶用品在百姓家中已是罕见。赵荣芝也渐渐地转作孝盆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盆子,用作丧葬时摔盆儿,这样的陶盆,他一个月能做2000多个。在赵荣芝轮屋前,有处近2米高的土堆,这堆土,是他在多年前买的,如今已所剩不多。 土越来越难买,用完这些还不知道下批去哪儿买。   下口泥儿,柴庄盆儿,尽管柴庄土陶名声在外,却鲜有人知道,制陶的泥土,并不在西柴庄村,而是在离村子不远的齐家下口村,这里有一层很厚的红褐色淤土,土质细腻、柔韧、润滑,具有吸水慢、放水慢,湿不坠塌,干不挣裂的特点,是烧制陶器的上好原料,而这种土,在我市其他地方并不多见。   此前,在村里有不少土岭,经过这些年的采挖,现在都夷为平地了,如今村子里也意识到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只有在盖房过程中挖地槽挖出的土,才能够被销售,其他时候不能随意采挖。村子里的人坦言。   除了资源,传承更是让人纠结。   拿一件孝盆来说,每件利润不到2元钱。加上活儿累、人少,大家都不愿学。我们以前是求着师傅学艺,现在是倒过来找个徒弟给几个钱都不愿意。说这话时,赵荣芝有些落寞, 我自己一辈子与土陶是分不开了,就希望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别到我们这一辈儿给弄丢了。   现在,我市也已经意识到这份技艺面临的窘境,不仅把柴庄土陶纳入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更建立起非遗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等,以期这份淳朴技艺能继续传承。 土陶的美,美在辛勤构思和耐心经营上,美在孜孜不倦追求完美上。或许,在世人看来,柴庄土陶坚守本真,崇尚自然,才是其底色。 关键词: 山东特产 土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