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乡镇网

您好 欢迎来到特色乡镇网!

特产博览 |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产博览 > 特产文化 > 正文

焦作传统名吃:靳贤书烧饼

时间:2015-09-02 01:12:00 来源:  作者:     【
小小的一个面团,不过一两左右,一番精心制作后,成为一种美味,一种以制作者名字命名的特色小吃靳贤书烧饼。在焦作餐饮史上,这个不大的烧饼,曾经叱咤风云,成为一个传奇,位列焦作以制作者名字命名的三种著名特色小吃之一。如今,和其他两种美味一样,人们已难觅其踪影,靳贤书烧饼这五个字,也仅仅代表着一种美味、一个传奇故事、一个时代的标志。   昔日焦作美味 如今踪影难觅   家住新华街的雷大爷今年80岁了,在他的记忆中,那热乎乎、香喷喷,金黄耀眼、外焦里嫩、香绵酥脆的靳贤书烧饼,是他记忆中最好吃的美味。买上一个,手捧着吃,一不小心掉地上,就碎了。雷大爷说。   雷大爷好吃,年轻时,哪有好吃的总爱去尝尝,焦作的传统美味他都吃过,至今说起来,啥好,啥孬,吃出个啥门道,他都能一一道来。如今许多传统美味都已经踪影难觅,这让他十分遗憾。儿孙们孝顺,常给他买些现代制法的糕点,可吃过后,他总是念念不忘地说上一段靳贤书烧饼咋好吃,这让儿孙们既无奈又好奇:这小小的烧饼真那么好吃?   说起靳贤书烧饼,许多老焦作人都还记得,不仅是本地人爱吃,还名声在外,连国家领导人来焦吃过后都赞不绝口。而在年轻吃货们的脑海中,这个美味就好像一个传说,在市场上还真难买到。   据资料记载,靳贤书烧饼曾被评为河南名味小吃,其配料考究,制作精良,品种多样,色、香、味、形俱佳,而且根据形状和馅儿的不同,又分为肉油酥、糖油酥、葱花酥、三角酥、山楂酥、豆沙酥、枣泥酥、玫瑰酥、素味酥等十几种,味道各异。   靳贤书烧饼究竟是什么样子?这么好吃的美味,为啥在焦作就消失了呢?就没有后人来做这种特色烧饼吗?记者最初采访时也是一肚子疑问。直到见到靳家后人,采访了焦作餐饮界专家后,才了解了这小小烧饼背后的故事。   走访靳家后人 倾听传奇故事   日前,经焦作餐饮界专家赵章纪介绍,记者见到了靳贤书的后人:四女儿靳以霞、大儿子靳以祥、三儿子靳以钢,听他们介绍了父亲靳贤书和靳贤书烧饼面世以来的传奇经历。   我们家祖辈上就是做餐饮的。说起父亲的手艺,靳以霞说。据她父亲讲,清朝光绪年间,靳家在沁阳西向镇集市有三间门面房,其爷爷靳继华带领一家人继承祖业,一直靠卖饭为生。靳继华年老时,将手艺传给靳贤书和靳贤佑、靳贤传三兄弟,当时靳家制作的是那种半发面半死面的烧饼,分为咸烧饼和甜烧饼两种。善动脑筋的靳贤书在制作烧饼时发现,烧饼放凉后总是发软,口感不好,便总想着咋变变样,把烧饼做得更美味些,更酥脆些。在不断的摸索中,靳贤书发现,用热油和面制作的烧饼口感很好,顾客也很喜欢,就开始琢磨着增加馅料的品种,制成油酥烧饼。   有一年闹灾荒,眼看着生意惨淡,在家无法生活,靳贤书兄弟便逃荒到山西太原,在开化寺东夹道开设了一家门店,挂出了靳贤书烧饼店的招牌,专做烧饼买卖。这应该是这种美食第一次正式以靳贤书的名字面世,其间,烧饼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改进,品种也在不断地增加。   至于远在山西的靳贤书为何最后落户焦作市区,据靳以霞说,其父亲是随着焦作两次解放,两次来焦,并最终落户焦作市区的,而这两次来焦都与一个人的大力劝说分不开。   靳贤书在太原开店,生意本是不错。但抗日战争爆发后,眼看着兵荒马乱,太原的生意也不好做了,靳贤书便推着独轮车,带着一家人回到了沁阳老家,专心伺候年迈的父母。当时,靳家所在的西向二街村附近的义庄村,设立了一个八路军办事处,因为手艺好,人也实在,回到家乡的靳贤书被请到办事处做炊事工作,就是在办事处,靳贤书认识了一个人,一位影响了他后半辈生活的八路军指挥员。   1945年9月8日,焦作第一次解放后,这位曾经品尝过靳贤书手艺的八路军指挥员,邀请其来当时的焦作政府食堂工作,这是靳贤书第一次正式来到焦作工作。但工作不久,由于靳贤书的父亲思儿心切,靳贤书回到了沁阳老家。   1949年10月,焦作第二次解放,成立了焦作矿区。为了繁荣经济,迅速提高矿区居民生活水平,这次,靳贤书再次接到了这位八路军指挥员的极力邀请。新中国的建立,深深地感染着靳贤书,仔细考虑后,他第二次来到焦作市区。这次,他带来了妻儿一家五口人,被当时的矿区政府安排在胜利街口安家,并正式挂牌开店。   不过当时的牌子上写的是祖传烧饼。靳以霞说,而靳贤书烧饼的牌子再次挂出,是在市服务楼建成后。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靳贤书加入了市饮食服务公司,但那时,靳贤书烧饼的牌子还没有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他和其他人一样,正满怀热情地投身于火热的焦作餐饮工作中,开始带徒弟,传授技艺,以便让更多的市民品尝到这种美味。   1954年,靳贤书作为首批人员,参加了市服务楼饭店的筹建工作。最终建成的服务楼共三层,建筑面积1533平方米,内设餐饮、理发、浴池、照相等11个门市部,而在餐饮的设置上,靳贤书烧饼的牌子被再次挂了出来。

图为位于焦作市民主路和平街口的服务楼,1957年7月份修建,共3层;建筑面积1533平方米,内设餐饮、理发、浴池、照相等11个门市部,是一个综合性服务大楼。该楼于2000年街道改建中被拆除。   当时的市长亲手挂的牌匾。靳以霞指着一张靳贤书和徒弟在老店门前的合影说。照片中的店门上,是一个用红漆书写的靳贤书烧饼铺的牌匾。当时的人们可能没想到,从此,这5个字正式以焦作传统特色美味的形象,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在焦作餐饮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而靳贤书也没想到,自己赖以为生的手艺,竟然从此成为了一种文化得以留存后世。

图为靳贤书和徒弟在店门前合影。   制作工艺精妙 绝技能否延续   当时的人们都知道,老靳的烧饼真好吃。说起父亲的手艺,靳以祥十分骄傲。当年,许多来焦贵宾都点名要吃靳贤书烧饼,省、市开会、接待贵宾时,也专门点名要求提供靳贤书烧饼。还为国家接待外宾提供过靳贤书烧饼。靳以霞说,在她的记忆中,当年安排国宴就有靳贤书烧饼。据回忆,为了精美和运输方便,当时专门制作了半两一个的小烧饼,装在特制的木盒子中,由汽车运到停放在老矿院操场上的直升机上,空运到北京。   这么好的美味为何现在市场上见不到呢?说起这个问题,靳家姐弟异口同声地说:太累人。原来,靳贤书烧饼虽然好吃,但选料严格、工艺考究、制作精细,烤制时,需要不停地翻动,每次出量太少。凡是看到过靳贤书制作烧饼过程的,无不为制作的辛劳和精细感叹,甚至靳贤书的徒弟中,有的学学就不愿意再干了。   制作烧饼时,和面要一饧、二揸、三揉,才能成饼胚,饧好后的面,揸制时要不停地加水捣动、翻转,一块面揸好,往往累得制作者一身大汗。而揉制时,二两重的面顺手一按,用小擀面杖前后一推、一拉,就成了近两米长、薄如蝉翼的长条条。然后放馅、抹油、撒料,或卷或折,一路下来,到头一掬,手掌一按,一个圆润光滑的烧饼面胚就好了。这里要求的是两手要力度均匀,全身动作协调一致,整个制作过程如一场太极表演,又如一场舞蹈。而据说,靳贤书在制作时,手中的擀面杖还随着不同的动作击打在面案上,发出不同的声音,如鼓点一般。听着声音的不同,人们就可以知道烧饼制作到哪个阶段了。父亲说,这样做,一是告诉顾客开始制作烧饼了,二是告诉人们烧饼制作到哪一步了。靳以霞说。   烤制也很讲究。烤制靳贤书烧饼用的是两层鏊,先放第一层,烤制差不多时,放到第二层。为了保证每个烧饼受热适度、均匀、酥脆,每放置一个烧饼时,都要将鏊内其他烧饼翻转一遍,这就要求手疾眼快,还不能怕烫着手。   一天下来都要站着操作,一点不能偷懒,否者烧饼不是煳了,就是夹生。靳以霞说,父亲去世后,前两年她也开过两次店,最终都因身体受不了不干了。可毕竟是家传手艺,父亲的一片心血让靳家后人一直念念不忘,如何将靳贤书烧饼这个牌子延续下去成了他们姐弟一直讨论的话题。靳以祥、靳以钢表示,准备先将这门技艺整理一下,用文字和视频形式记录下来。然后,他们姐弟们商量一下,在合适的时候再开店经营。靳贤书烧饼这种技艺和文化,不仅仅是我们靳家的宝贝,还是焦作餐饮文化中的一个宝贝,不能在我们手里断了。靳以祥说。 关键词: 河南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