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还是靠土地吃饭但李斌的身份却发生了转变:以前他是农民现在人们管他叫农场主。
今年年初当地一家出口企业继续与李斌签订了2200亩番茄订单.他所在的吉木萨尔县北庭镇地处新疆天山北坡炽热的阳光和洁净的空气使这里成为世界最适宜种植番茄的区域之一。
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新疆连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近年来各地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一大批特色产业乘势壮大在天山南北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规模化产业带.同时也催生了一批农场主李斌是其中之一。
9月初正值番茄采摘季节李斌却背着个手站在地头"督工":上千亩的番茄地里只有一台采摘机在往复工作一个个鲜红的果实接连不断地从采摘机中滑入伴行的卡车车厢。
正是这种农业机械让李斌实现了从农民到农场主的跨越。
"300人干10天的活儿现在1台采收机1个星期就能搞定."李斌说这放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
在成为农场主之前李斌一家只种了8亩番茄.他说不敢多种因为"番茄一熟一大片根本来不及采摘."随着中国生产的番茄酱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国内最大的番茄种植区域也逐渐在新疆固定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天山北坡形成绵延百里的规模化产业带。
2009年之前每到采收季节吉木萨尔县机关干部齐上阵帮农民抢收番茄有时甚至还要动员全县的中小学师生下乡助农。
李斌回忆说尽管如此很多农民种的番茄还是来不及采收最后不是烂在了地里就是在交售途中变质被倒掉。
经过数年引进试验和科研开发如今在新疆从栽种、田间管理到采收这一"红色产业"已实现全程机械化.原先让数百人都忙不过来的土地现在只需两三人就能耕种.每到采摘季节收购企业把采摘机械和专用运输车辆都开进地里摘下的番茄随即被运往加工厂。
在李斌居住的古城南门村从繁重的劳作中被解放出来的村民们把土地集中起来租给李斌和另外两个村民经营.收购企业也因此减轻了负担:以前在这个村庄落实订单他们需要和上百个家庭对接而如今只需和李斌一个人协商好就行这样番茄的质量控制会更有保障。
每年收购企业不仅统一提供番茄苗还派出了技术人员具体指导从播种到采收的每个环节.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锄草都严格按照企业的标准执行农场主们只管掏钱请最专业的人来干。
李斌说他活了半辈子还没有如此轻闲过.如今一身休闲打扮的李斌早已不是当年穿胶鞋扛铁锹早出晚归的模样了:他的工作只剩下了"拧阀门"--当地里需要浇水的时候。
(赵春晖)
2016-01-28
2016-01-28
2016-01-28
2016-01-28
201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