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争当现代农业发展排头兵张掖市甘州区365现代农业发展纪实
特约记者 朱兴忠 通讯员 洪莹
今年合作社2000亩西红柿产量预计达到4万吨,按照平均每斤1.2元计算,我们1000户社员,平均每亩能增收1000元左右。近日,张掖市甘州区梁家墩镇清绿金源合作社负责人刘静告诉记者说。甘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农业资源丰富。2015年,该区以发展365现代农业为主题,按照省农业厅的总部体部署,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努力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走出了一条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路子。
发展壮大蔬菜产业
以前家里就1个大棚,一年的收入最多1万元,加入了合作社以后,我新建了3个蔬菜大棚,专门种植西红柿,现在每年收两茬,每茬收入就有4万元!清凉寺五社村民刘军国告诉笔者。这几年,他每年都会踊跃参加该镇组织的各类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班,学习种植技术,也加入了清绿金源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打开蔬菜的销路。以前总是发愁西红柿的销路,现在蔬菜交给合作社,都销往全国了。在刘军国的带动下,同社的朱兴珍也搞起了蔬菜大棚,通过租借他人和自己修建,现在他已经有大小11个蔬菜大棚,年纯收入达到了10万元。
刘军国和朱兴珍的增收致富并非偶然。甘州区蔬菜种植历史悠久,蔬菜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是甘肃省最大的外销蔬菜生产基地。区上着力打造西部特色蔬菜产业基地,建成了一批高标准的蔬菜基地,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35万亩,蔬菜总产量达136万吨,实现了温室蔬菜、拱棚蔬菜、露地蔬菜一年四季连续生产终年上市,蔬菜供应能力不断增强。建成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和蔬菜标准化示范小区40多个,工厂化育苗示范基地12家,年集约化育苗3.5亿株,蔬菜生产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认证绿色、无公害蔬菜产品91个,三品一标蔬菜面积达25万亩。在区乡两级设立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和检测室,产品质量条码追索管理体系正在普及。建成大型蔬菜专业批发市场2个、产地交易市场30多个,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300多个,冷藏保鲜库容量达到11万吨,与全国150多家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建立了通联关系,产品畅销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蔬菜年外销量达到100万吨以上。与此同时,该区积极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新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6个,食用菌生产面积达到1213亩,日生产菌种袋24万袋,杏鲍菇、平菇、香菇、猴头菇等食用菌年生产能力达到2.3万吨,产值1.8亿元。在坚持种植传统优势蔬菜的基础上,甘州区于今年积极引进名、优、特、稀蔬菜品种,推进栽培品种的升级换代,引进示范的散菜花、宝塔菜花、红叶莴笋、金皮西瓜、航天辣椒等蔬菜新品种推广种植,使全区蔬菜种植种类增加到8大类28种220多个品种。推广新技术15项,集约化穴盘育苗、嫁接育苗、高垄全膜覆盖、膜下滴灌、膜下暗灌、等综合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全面应用,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
做靓特色制种产业
甘州区地处河西走廊的最中部,天然隔离条件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病虫危害轻、灌溉条件良好,十分有利于各类农作物种子的生产,所产蔬菜和花卉种子籽粒饱满,色泽纯正,纯度高,发芽率高,含水量低,无污染,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很好的商品性,同时良好的自然条件也有利于花卉种子的储藏,花卉发芽率可一直保持在90%以上。在玉米制种方面,甘州区突出基地建设、企业培育和行业监管等工作重点,引导优势制种基地向优势民族种业企业集中,全面提升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水平。今年以来,区上通过示范带动,全区整合配套科技力量,建成5万亩以上的制种基地5个,10万亩以上的制种基地1个;通过龙头培育和辐射驱动,该区常年有45家左右的种子企业在15个乡镇的近200个村或合作社落实制种玉米面积40万亩;通过机制创新,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逐渐向以专业合作社、种子企业、种植大户流转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通过市场推动,全区玉米制种质量合格率达98%以上。经过多年发展,玉米制种产业已成为该区产业化程度最高、联系农户最广、农民收入占比最大、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的支柱产业,甘州区已成为全国最大、最具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与此同时,该区积极发展蔬菜制种,在制种农民技术水平较高的沙井镇先锋村、古城村、东五村、三号村基地的辐射带动下,甘州区蔬菜制种基地又发展到了乌江、明永等乡镇,蔬菜制种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在花卉制种产业发展方面,甘州区通过基地建设促规模,提高科技含量促质量,培育市场信息促效益,搞好技术服务促发展,使花卉制种基地面积和效益持续增长。花卉品种从十几种扩大到40多种,种植面积也从刚开始的几亩到现在的1000多亩,种子销往美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荷兰、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0多家公司。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今年金花寨小米专业合作社在花寨、安阳等基地落实谷子播种面积达7.5万亩,是去年的3倍。一个普通的小米,在当地农民甄彬的牵头下下,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经过品种的不断引进改良发展,至目前,已累计引进34个谷子品种和2个糜子品种试验试种,筛选出了适合当地种植张杂系列3号、6号等新品种。这是甘州区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的缩影。甘州区全力实施三个一工程,引导沿山贫困乡村大力发展食用菌、中药材、旱地谷子、马铃薯、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形成了40万亩制种、35万亩蔬菜、1500万头只畜禽的产业规模,使主导特色产业成为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支撑。该区农口部门和乡镇针对玉米制种产业市场低迷的困境,积极引导调整种植业结构,压缩制种玉米面积14.9万亩,较上年下降27.3%,创建设施农业连片示范点43个,新发展设施农业6.6万亩、蔬菜花卉制种6万亩、高原夏菜28.2万亩。区上不断优化现代农业布局,着力促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扶持种养大户1.2万户,金花寨小米专业合作社有机生态园、大满镇紫家寨村食用菌10万袋菌棒生产线建设进展顺利,沙井镇珍源养蜂专业合作社91户社员年创造收入1.02亿元,户均收益达到100万元以上。全面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现代畜牧产业园36公里主干道路竣工通车,北京中地2万头奶牛、甘肃亚盛2万头奶牛等10个投资上亿元的畜牧养殖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新建50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5个,发忠牧业成功研发推广牛肉副食产品,甘浚镇恩泽牧业推出特色蚯蚓、鱼等特色养殖,奶牛、肉牛、生猪三大养殖加工全产业链稳步推进。
2016-01-26
2016-01-26
2016-01-25
2015-12-16
20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