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树立“六大理念”,秉承“六个坚持”,构建“八项基础性制度或体系”。《方案》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制度建设层面,都堪称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里程碑,对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如何借《方案》公布的契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一步发力,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本报今日起约请相关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以飨读者。
河南路径之理念篇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应先行
□胡婵娟
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根本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观生动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先贤哲人的智慧,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和佛教的“万物皆有生命”等观念,无不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这种和谐生态观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深入开掘和创造性转化。
河南是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的发源地,文化源远流长。河南有以河洛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三商文化、礼仪文化、圣贤文化、诗词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等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作为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河南应紧抓文化优势,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如农耕文化中农业的撂荒、休耕、轮作等,都体现了用养结合、维护生态平衡的理念,将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构建具有特色的中原生态文化体系,借助现有丰富的文化载体形式,进行传播和发扬。
不断创新生态文明宣传的途径和形式。将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和理念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同时,结合全国低碳日、“3·22”世界水日、“4·22”世界地球日等重要纪念活动开展相关宣传,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另外,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系列创建活动,组织生态文明建设先进评选活动,在普通市民、家庭中评选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丰富生态文化载体,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河南省文化深厚、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利用河南本土优势,结合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动植物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环境治理设施以及具有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实践场所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一批形象直观、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场所,增强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及参与意识。
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依托基层党校、成人学校、市民学校、家长学校等平台,广泛开展面向广大基层党员群众的生态文化教育和知识培训,实现生态文明基础教育普及化和大众化。针对党员干部,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干部考核体系,在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中,设置生态文明专题课程。针对中小学生,要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基础教育之中,有教材、有专业老师且有课时量的保证。
2024-12-24
2024-10-24
2024-10-24
2024-10-24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