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先后派出近100余名部门精干人员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他们通过“娘家”带去资金和技术,各项帮扶工作顺利开启。由于突出“精准”,该县的扶贫工作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一书记”汤圉到村两月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10月底,对于58岁老大爷孙逊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经过一个多月的施工,新房顺利竣工,他搬进了政府为他修建的一楼一顶的小楼房。他老伴去得早,自己没什么经济能力,一个独女还在上大专,欠了不少债务,自己一个人住在100多年前修建的老房子,一吹风下雨房子都快散架似的,心里很害怕。他还拿出了祖传老房子被拆留下的瓦片,上面写着道光5年,距今180年,近段时间他家房子被政府重建,女儿也被“小汤”书记帮忙联系好了实习及就业单位,多亏了政府,孙逊说道。
孙逊所说的“小汤书记”名叫汤圉,25岁,他是西充县双洛乡老家湾村刚到任不久的“第一书记”。来自南充市政府办公室的他到村后坚持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第一书记” 汤圉到村后,每天下乡走访民情,并将走访情况按户登记到村民信息表,晚上回家连夜录入村民信息统计表,依托互联网+,建好村民信息大数据库。同时,他还走访了73户困难群众,对8位特别困难家庭进行夜访,促膝谈心,深入了解他们致贫致困的原因,了解他们的脱贫需求。
该村利用周围万年山、青龙湖资源,联系各部门积极规划、整合土地,大力发展旅游资源。目前,该村改善村民房屋一套,向南充商行争取老家湾村万年山2公路旅游修建资金,后续50万道路建设资金已经在南充商行落实,协调西充县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养殖大户实现年产3万尾,并担保为老家湾村村民养鸡大户提供贷款支持。
“第一书记”赵勇:强化阵地,建立资金+农户入股脱贫长效机制
位于西充县鸣龙镇的象岩寺村,毗邻绵阳市盐亭县,地处偏远,道路不畅,典型的贫困村。来自南充市殡葬管理处的“第一书记”赵勇开玩笑说,6月底来到该村报到时,从南充到盐亭八角再到西充县鸣龙象岩寺村花了近4个多小时,他疑问 “这是什么地方?”,感觉自己被“流放”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风雨交加,一个人住在村委会办公室里的他,听到窗前的玻璃哗哗作响,胆子非常大的他第一次害怕了,从小城里长大,机关上班的他哪里吃过这种苦头。
11月6日,记者一行来到鸣龙镇象岩寺村看到,挖掘机正在作业,路基已经推平,旁边两大口山口塘已经建好蓄水。
据“第一书记”赵勇介绍,在上任后他坚持求真务实,立足当前,坚决实施精准扶贫与党组织建设齐头并进,脱贫致富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离不开带头人。完善村委公开栏、做好一事一议,在对农户帮扶上实行资金+农户入股脱贫机制,带动农户积极性。
所谓资金+农户入股就是南充市殡葬管理处等帮扶单位出资,贫困户入股成立养殖合作社,第一批出栏后,部分分红给农户,剩下的作为下一批养殖成本,以此循环,让农户能持续的分红,赵勇介绍到。
在村委会,一村民说到,他们的就医难问题,时常要到盐亭县八角镇去看病。2013年6月,村民赵洪寿养牛摔伤未及时就医死亡。赵勇一边记下,一边考虑如何建立农村医疗点。截至目前,由南充市民政局组织联系的村级医疗点正式在该村确立,辐射该镇12村、13村,3000多人受益。
“精准扶贫路上,不能掉下一名老乡。”西充县委书记韩伦红说,截至目前,全县44个乡镇中还有97个重点扶贫村、24760户贫困户、5.01万名贫困群众。为了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精准脱贫,西充县组织全县29名县级领导、97个机关单位、5308名机关干部按照全脱产“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方式对贫困群众进行精准对接、结对帮扶。目标是在2018年贫困群众基本脱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得到有效保障的目标。
(何定红 易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