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驻村干部,镀金、撞钟、走形式,五花八门,乡村不愿管,也没法管。”华景镇鲢鱼村支部书记刘洪满脸笑容的谈着驻村干部的变化,“现在贫困村的‘第一书记’不仅全脱产驻村、向老百姓立军令状,还承诺村不脱贫,他们便不离开。”
据悉,为压实贫困村第一书记责任,使其身入基层、心入一线,该县始终坚持把从严管理第一书记作为推动驻村帮扶工作的必要前提,严立规矩、严抓监管,通过层层签订军令状、双考勤一抽查、三级考核等方式,严加责任传压力、严明纪律家推力、严格考核调动力,有效促使贫困村第一书记紧起来、动起来。目前,宣汉县贫困村“第一书记”共计承诺事项432件,139项涉及道路、饮水工程等项目已开工建设,110余项目正在申报论证,“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正在4271平方公里的宣汉大地挥洒汗水、建功立业……。
“签军令状”——严加责任传压力
“过去有些驻村干部,好比下水鸭子,能力不足,沉不到底,甚至是‘旱鸭子’,不懂农村,没思路、没技术……”龙泉土家族乡黄莲村党支部书记胡晓玲欣慰的说到,“现在的驻村干部不仅向老百姓承诺,对村里的事情也更上心了”。
据了解,为确保第一书记深入贫困村真帮实扶,该县推行任期承诺和年度承诺制,第一书记与县委组织部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与接收乡镇党委签订年度目标承诺书,具体承诺事项均在所驻村、接收乡镇、派出单位进行“三级公示”,同时,督导组每两个月对所督导片区的第一书记履职情况进行1次综合排名,排名后三位的,县委组织部诫勉谈话;连续两次排名后三位的,县委组织部责成派出单位召回,并责令公开检讨,当年不得评先选优,有效促使第一书记做到心中有责、手中有活。
“双考勤一抽查”——严明纪律加推力
“真没想到,我一介村支书今天还管起了县领导”正在打考勤的君塘镇石虎村支部书记牟昌平,见到正在村上忙碌的第一书记赵超时,他笑着说到,“下派第一书记这种管理模式很好,既管住了下派干部真驻村,又让下派干部真干事,说完,他在考勤薄上认真地划了一个‘√’”。
记者了解到,为有效确保第一书记全脱产驻村、到岗到位。该县严明出勤纪律,建立“双考勤一抽查”制,派出单位、接收乡镇双考勤,县直工委每天随机选取10%的第一书记进行电话抽查;严明报告纪律,实行请销假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不报告或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处理;严明工作纪律,制定第一书记“五个不准”,点名通报违纪违规行为,用刚性约束倒逼第一书记履职尽责。
“村里来的张书记,办事真牢靠,严格的纪律容不得自己半点马虎。”在龙泉土家族乡黄莲村任“第一书记”的县委防邪办副主任张官军走门串户发放“院坝认亲卡”,与群众一起挖折耳根、掰包谷,讲农家话,解群众难,赢得了群众的一致赞赏。
“三方联考”——严格考核调动力
“县委这种管理模式,不仅让我们要动起来、而且动慢了还不行。”清溪镇常宁村第一书记杨鑫边跟记者感叹,边详细的在本子上写着“3社群众饮水问题急需解决;村小学校门口的支路急需硬化……”
据该县县委组织部相关同志介绍,为充分激活“第一书记”干事创业热情,打破“两不管”僵局,该县在“考核”上狠下功夫,坚持日常考核、年度考核、期满考核相结合,凡年终考核和期满考核不称职,县委组织部随即召回并另行选派,召回人员当年综合考核定为不称职,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当年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期满考核由县委组织部会同县直工委牵头考核,所在乡镇党委和派出单位具体实施,实行“双向述评”,第一书记既向所在乡镇党委、派驻村党支部及党员群众述职,又向派出单位述职,并接受双向民主测评,凡派驻村群众不满意率高于30%的,直接确定为不称职等次,并将考核情况装入干部个人档案。同时,县委每年表彰10名“优秀第一书记”,并择优推介到省市进行表彰,对表现特别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优先培养使用、提拔重用,切实鲜明爱憎分明、赏罚分明好导向,树立起扎根基层、激情干事好风尚。
“道路平了,自来水通了,基础设施好了……”看着可喜变化,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高架村村民刘成兴奋地对记者说,“有了干部的贴心帮扶,看来我大规模种植中药材的梦想,不久就要实现了。”
(四川宣汉县委组织部 刘林涛 黄红财 粟博)